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妻子的缝纫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农民家庭能拥有一台缝纫机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100多元的价格,是一个家庭的一笔重大开支,而且还要凭计划经济的“缝纫机券”购买。妻子的那台缝纫机,是我们结婚时买的。那时,父亲在供销社,通过主任批条,特意从内部调节指标里为我们结婚购买的,现在回忆起来,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妻子的那台缝纫机是上海缝纫机厂生产的“上海”牌缝纫机,可以自豪地说,在那个年代里能有这样一台名牌缝纫机,乡邻们是非常羡慕的。妻子对缝纫机很是爱惜,每次使用之后都要用软布擦拭得干干净净,还要将机械转动轴注上润滑油,以防生锈。如若有点小毛病,就赶紧调修。每次用完都把机头卧下,用缝纫机布罩盖上。
那个年代,妻子用她勤劳的双手,用她的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缝补的衣裳打扮着我们的孩子们。一条小碎花裙子,一件方格衬衫,甚至在已经短了的裤脚上接上一条花边,妻子总能带给孩子们惊喜和美丽,让孩子们穿得整整齐齐体面地走出家门高兴地读书、快乐地成长,让孩子们在那个粗糙的年代里,始终怀揣一份美丽的心情。曾记得,忙碌的妻子不是在灶台前就是在缝纫机前,年节时分更是忙。除了缝制自家的衣服,还要帮邻居亲戚做新衣,因为这样一台缝纫机不是每家都能拥有的。进入腊月,家里人来人往,大人孩子拿着布料衣样来找妻子帮忙。临到年根,妻子就是忙到不睡也要把亲戚相邻们的缝纫活赶出来,有时忙到三十晚上。虽然妻子忙得不亦乐乎,但善良的妻子从不推辞,她说:“过年啦,谁家的孩子不盼望着穿件新衣服啊,忙点没啥!”
司机随笔的图片

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发展悄然地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时尚在人们心中已经非常淡薄,青年结婚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组成的“三大件”已变迁为九十年代的彩电、摩托车、冰箱新“三大件”了,越来越走向富裕的老百姓很少自家做衣服了,缝纫机在人们眼里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如今,商店、商场、商城、超市等服装市场琳琅满目,从童装到青少年装,再到中老年装,各个年龄段的服装,适合各种体型的应有尽有,名牌的、普通的、高档次的、中档次的任你挑任你选,只要你手中有钞票,总统服你也能穿在身上,多少年前老百姓眼中许许多多“不可能的事儿”今日都变成了真实而鲜活的现实生活。凭良心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村老百姓在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后才真正过上了甜蜜生活的好日子,正象歌曲《好日子》所唱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们的祖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我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2005年,我们从老家搬锦山来居住了,搬家那天,我和妻子说把缝纫机送人吧,别往锦山搬它了。妻子一听就急了:“那怎么行,别的什么都可以放弃,它可是我的心头‘肉’。”是啊,妻子和它的感情如此深厚,是因为它是妻子亲自使用过的东西,可以说这台缝纫机陪伴着妻子度过了美好的年华。现在,妻子的缝纫机只是我们家的一个摆设,已经“退休”多年了,但妻子至今没舍得把它淘汰,有时给孙子孙女做点小活儿蹬几下,欣赏一下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响声。
随着岁月的更替,春来秋往,我已经好久没听到妻子那台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声音了,静止的仿佛也像失去了生命一样,它的确老了,台面掉了漆,机头上的商标模糊不清了,即使浇再多的机油,曾经欢快的声音也变得慢钝了。可是记忆却不曾老去,我曾经枕着它的声音入眠,那些温暖的情愫,那种“咔哒咔哒”的声响,似潮水般涌向眼前。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