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树犹如此

很奇怪,在我从小到现在所受的教育中,传统戏剧教育是稀缺的甚至没有的。就算是所谓的“戏曲进校园”也不过是学上一段京剧然后就此罢了。没有人教我如何去欣赏一段戏剧。

 

网时课结束后那个返校的午后,照例是我们的阅读时间,我也照例在八班的后书架旁久久“徘徊”,意图再度在书架中发现宝藏。

司机随笔的图片

来来回回巡视了大概五六遍之后,我抽出了一本书,名字叫《树犹如此》。实际上最先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作者名——白先勇。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读过这位白先生的书,我感兴趣的点缘于之前读《雨季不再来》时,三毛曾在一篇文章里频繁提起这个名字。之后我似乎又在一篇什么文章里面见过一次。这便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因缘。

 

在翻开书后我又看到了更多见过的名字,以及更多熟悉的书名。

 

首先是熟悉的书名。《树犹如此》中有个非常高频的书名:《红楼梦》。这是我自初二以后最常翻看的长篇小说。因而我看这篇散文集更觉亲切了几分。本书作者将文学的最高境界指向了某种宗教情怀。因为能够批判人的内心的,只能是更高的存在。那么,文学对于人心,除了悲悯,还有什么呢?《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本书中跟《红楼梦》一起被提到的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大概在去年年暑假时就说我要看这部小说,但说实在的,看到一百多页就没信心看下去了。《树犹如此》中作者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评价像大多数书评一样,说陀氏的这本小说是对人的内心的挖掘。

 

除了熟悉的书名之外,可以看到作者对余秋雨访谈也让我十分惊喜。两位作家的交谈真的给人很大的启发,连带着我对《文化苦旅》的感触也更深几分。

 

除了熟悉的名字以外,书中介绍的作家还有许多是我之前未曾听闻的。不过因为这次的“一面之缘”,下次我会与更多作家结识的。

 

其实整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高频的主题——昆曲。昆曲的美是我早就听闻的,对昆曲的描绘我也在《红楼梦》中和张晓风的散文里见到过,如今看完《树犹如此》更想一睹其风采。

 

很奇怪,在我从小到现在所受的教育中,传统戏剧教育是稀缺的甚至没有的。就算是所谓的“戏曲进校园”也不过是学上一段京剧然后就此罢了。没有人教我如何去欣赏一段戏剧。而相反的,人们却对古诗学习日渐重视。作者对此的解释很有意思:因为诗的时代绵亘久长,才让我们的戏剧发生较晚,但当我们一旦形成戏剧时,诗就作为戏的灵魂进入到底层。

 

说了这么多,一切又与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有什么关系呢?《树犹如此》是这本书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但我觉得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

 

在我读过的书中,有好多同时代的书同这本书一起构了一个体系。它见证了当时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盛况。可以说,它是一棵树中间枝繁叶茂的部分。这部分连接着新生的我们,也连接着我们共同的“根”。

 

正是像《树犹如此》这样的书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同时,也提醒我们:一棵树,不仅需要外界的阳光雨露,更需要五千年根须的沉淀与营养。

 

这样,一棵树,才能茁壮成长。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