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讲上海文化发展,提到了四马路,也就是福州路。

司机随笔的图片

老公带小朋友看有关上海发展的纪录片,讲上海文化发展,提到了四马路,也就是福州路。

小朋友问为啥是四马路呢,所以我们专门挑了一天去看一看。

打车到南京路人民广场,下地道过马路,出来的路口树了“南京东路步行街”的碑。

从南京路往南数,第一条是九江路,叫“二马路”;第二条是汉口路,叫“三马路”;第三条就是福州路,正好是“四马路”。

小朋友问,南京路应该叫做“大马路”还是叫做“一马路呀”?

额,无言以对啊,赶紧岔开话题。

快看,汉口路上那个漂亮的红砖建筑,叫沐恩堂。妈妈中学时候,有个家里信教的同学带我到这个教堂参加了圣诞弥撒。

记得当时看见教堂门口有两个人。一个站在门里,一个站在门外,门里的那位劝门外的那位信教,解脱内心诸多疑惑;门外的那位劝门里的那位不要信教,信教只是暂时的精神麻醉,不解决根本问题。两人隔门而立,争执不休,谁也不能说服谁。

老公喜欢逛实体书店,他少年时代经常来福州路买书,说起书店如数家珍,现在还在的上海书城和古籍书店,外文书店有个卖盗版印刷品的小阁楼,科技书店已经变成了宾馆。

我就简单多了,福州路上都是老字号饭店,老半斋,王宝和,裕兴记,杏花楼,都是近百年的老字号,这个季节光青团就家家不一样,从街头吃到街尾。

沿着福州路自西往东走,直接可以走到外滩,马路两边的大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门口都专门挂了文物的牌子,解释大楼名字,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所有者,设计风格等等。比较有趣的比如说建设大楼后来给了建设银行使用,巡捕房大楼现在是公安局。

建筑风格简单归纳起来可以这么理解,线条直的就是现代主义,线条弯的没有雕花是新古典主意,线条弯的有点雕花是折衷主义,完全没有花和线条的是包豪斯。这些都是当时的时髦作品。

现在好些大楼门柱子的基础都已经埋到马路地基下面。有些窗子都快贴近地面了,一楼房间几乎变成了半地下室,估计现在的路面比大楼初建时要抬高一米多。

如果把门口没有文物牌子的大楼都推到,假装他们都是土,再把马路削平,露出大楼的大门,就能感觉到那些旧楼的气派,感觉到哈同赫德沙逊一掷千金的冒险家气派。

午饭在四川北路的蒋荣兴吃。

蒋荣兴也是上海的百年老店,老公说他作为上海人完全不知道,当然我没有读门口的故事的时候也不太明白这个百年老店怎么回事。

据说荣氏最初开面粉厂的时候面粉卖不掉,潦倒的点心师蒋某用荣氏面粉做出了皮薄馅多不漏汤的无锡小笼包,大获成功,荣氏面粉也因此名声大噪,一举成名。蒋某为了纪念荣氏面粉对自己的帮助,给孙子起名为蒋荣兴,成就一段佳话。

到了外滩,小朋友提出去坐轮渡,但是因为疫情,轮渡停航了,没有办法只得作罢。

穿过中山东一路,走到金陵路上,路南边正在改造,不知道那些法式骑楼会不会保留。骑楼有点象江南小镇的风雨廊,不过高大许多,而且柱子都像凯旋门那样方方的。

路过几个小弄堂,指给小朋友看弄堂里的过街骑楼,木结构小房子,有些开了窗,挂着整洁的窗帘,显然现在还是有人居住的。

到了四川南路路口,我突然想起来那里有个洋泾浜教堂,特别带小朋友去看。洋泾浜教堂旁边有一个小学,估计学生们英语都一般般,所以现在管英语讲得不好都是“洋泾浜”英语。

自上海开埠以来,资本和科技结合促成的繁荣如此美丽炫目。

放眼将来,上海还是会在资本和科技的指引下,创造辉煌。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