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平安夜的钟声

我已经多年不读小说了。确切地说,是多年不怎么读书了。最近有了一些阅读计划,我想可能是人到了一个新阶段,就自然而然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的兴趣。猫一样的好奇心驱使我想读一读亚眠的《平安夜》,从他的公众号注释为《平安夜记事》作者来看,这是亚眠本人最重视的作品,也是他的朋友们常提及的一部十多年前的旧作。

司机随笔的图片

我从网上买了本八成新的书,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了。如果说《平安夜》是一壶好茶,那一定是生普,入口有点苦有点猛,慢慢的回甘。每一次入口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种滋味的丰富也抵消了生普的苦涩感。正如这部小说的精髓消解了它的一些硬伤一样。

《平安夜》是年轻的。2006年12月24日,至今已经十六年了,不得不说,小说通过很多细节体现出那个年代的特征。

“回-收-彩-电-冰-箱-电-扇-洗衣机-旧-电脑”的叫喊声时不时回荡,乱哄哄的面馆,热滚滚的大锅,呼噜噜的食客,轰隆隆的车轮,汇聚成一曲热火朝天的生活交响曲。超级女声的底层狂欢,上岛咖啡的小资情调,两只蝴蝶的满街飞舞,全民炒股的暴富梦想,都映衬出那个年代的狂热和浮躁。作者用一种沉浸式的视角来写作,读者从清明上河图般的热闹喧嚣大场景中聚焦到某一人某一点时,就仿佛变身这个独特的个体来本色出演,展开了入木三分,真实细腻的自我审视。其中文字不乏跳脱欢快的动感,这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幽默。尽管小说以王晓辉的死亡作注脚,抹上了一层灰色色彩,但通篇文字给人的感受却是生动活泼的,展现了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说它是年轻的。

《平安夜》是浩瀚的。作者看似写尽人间饮食男女,追名逐利,声色犬马,生离死别,一地鸡毛,实则一直试图带领读者仰望星空。“他们浩若夜空的繁星,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隐或显,但它们都存在着,存在于自己的感觉里。”正如书中人物吴百年所言,“我是孤独的,我总是在望天上的星星。”或许他没有发现皎洁的月光,但熠熠生辉的星辰一直都在。他写爱情婚姻,写人性法律,写宗教信仰,写道德哲学,看起来庞杂无主题,人物也众多无主角,但哪一个话题不是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探讨,去沉思呢?其实《平安夜》也是有阅读门槛的,尽管我个人并不赞同设门槛,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学术论文。如果没有一点对宗教的了解,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对哲学的领悟,尼采、叔本华、萨特,是很难深入理解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观点的。作者似乎可以自我对号吴百年,一个怀才不遇,孤僻疏离,自命清高的人。自以为勘透人间,悲天悯人,睥睨众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但我感觉有时候他又是虞迁,在迷惘和困惑中充满了好奇和热情,这种朝气也预示着对未来是寄寓希望的。这是作品悲观底色上难得的一抹亮色。

《平安夜》是反思的。正如虞迁所言,“是这个世界不对劲,不是我不对劲。”又说“不是这世界不对劲,是我不对劲”。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一个历史悠久的非基督教国家,却在圣诞平安夜这一天众人走向节日狂欢,不是很值得怀疑吗?似乎理所当然地需要购买一份圣诞礼物表白心迹,意味着这个节日在一些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传统的节日真的是因为立法保护不够而式微吗?还是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推广力度更大?而有关这些问题如今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已经超出了文化传承的范围,恐怕作者也始料未及吧。窃以为,这本书在十多年前出版是件幸事。还有对感情的反思,“是丢开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选择平凡乏味的现实生活?”“爱不能讲究技巧,用技巧的爱必不得长久。”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反思,“地藏菩萨啊,请你保佑我长命百岁,享尽荣华富贵”。今人不思种善,一味贪福果,宗教信仰走了样,充满损人利己的功利主义。像这种启智醒脑的箴言比比皆是。尤其精彩的是对传统文化儒、道的反思。以屈原的天问为引,总结出“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的天朝几千年独特景观,让人拍案叫绝。“儒家根本不能回答,道家选择了闭上眼睛”,屈原当然找不到答案。作者犀利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点和缺憾,可谓振聋发聩。

《平安夜》也是有硬伤的。小说虽然写尽男女感情,恋爱的烦恼,婚姻的乏味,婚外情的憧憬,出轨的刺激,却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爱情。主要原因是对女性的物化和爱情的世俗化。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认定,对女人,应该抱着赏玩的心态,不必牵肠挂肚,打破了自身的平衡。这些都是基于没有把女性放在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尊重和对待。同时对女性的理解囿于外在的物化的美,即使是知识女性如叶阑珊,风姿绰约,文雅大方,阳光靓丽,有体面的工作和硕士文凭,却心心念念想找所谓成功已婚男士林惟楚。对于女性的自尊和独立意识,善良包容坚韧等人格魅力却闭口不谈。即使是王晓辉这样为爱痴狂以死终结理想与现实之矛盾的浪漫诗人,也只是感叹“所谓爱,在时间里是那么脆弱和粗糙,经不起把玩”。钟于情也好,薄于情也罢,作者都是在谈一种功利的物化的世俗化的爱情,尽管有人性的探索,终究落于肤浅。深沉的爱是彼此灵魂不断叩问产生的共鸣和回响。自我提升与彼此探寻发现的新意和惊喜,共同成长和彼此怜惜带来的惺惺相惜,历经磨难不离不弃而产生的扶持与担当,这些灵魂相通所带来的灵肉合一的爱,被作者忽略了或者本就不抱希望。亚眠多年以后的大作《虚构人生》,美的不可方物的南宫燕,也一样落入窠臼,形象立不起来,就像一个美丽的幻影。

小说的另一些小缺憾有两点。一个是有炫技的嫌疑,作者才华灼灼,恨不能一吐为快,各种诗文体裁,古今中外引用,有些用力过猛。其后的一些作品如《巴蜀梦寻》、《五月的周末》、《虚构人生》,文字就简洁优美精致的多,不事雕琢也是一种力量。就是文前引用爱默生的话,我以为换成亚眠自己的金句更好,比如这句:“我们看到的是粗糙的生活同厚厚的夜色发出的摩擦。那些灿烂的灯火正是摩擦的火花”。另一个小问题是结尾部分守灵夜,朋友之间交流,偶有谈笑风生的感觉,于情于理不符,对逝者为不敬。

瑕不掩瑜。亚眠一直在通过文字寻找和探求生命的本质。从《平安夜》的人生无意义,到《巴蜀梦寻》的人生如梦,再到《虚构人生》的走向虚无,他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息。他将自己的《平安夜》比做一口晨钟,我确实听到了悦耳的叮咚声。要是早些年读到它就更好了,当然任何时候开始读它都不晚。想起某年的平安夜,我和朋友正走在大街上,悠扬的钟声响起,抬头仰望路灯下翻飞的雪花,喜悦与宁静在心中降临。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