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闲言碎语忆昌平

在网上曾经看过北大昌平园区的现状,豪华版的北大新区,丝毫没有1994年昌平园区的偏狭气。问题是:现在的北大昌平园区安全不?二十多年前,安全隐患太多,数起案件作证。

司机随笔的图片

在北大可以电子借阅是1996年前后。图书馆是很神圣,很牛的地方,不过,我现在怀疑:最理想的图书馆到底在哪儿?疫情之后的图书馆也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那时候北大的物质条件不如现在,没有百年讲堂,也没有新图书馆,系里所谓的舞会都是在一个综合楼的电梯间里搞的。因为我“们”太小,不懂怎么发展自己,不懂怎么面对现实,于是就稀里糊涂地和“周边”一起稀里糊涂。向我拍砖?97年开始疯狂地“系”改“院”,后来就是人事改革,要求用英文讲中国文学,与国际接轨。北大拿着国家那么多经费,拼命地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北大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引领时代前进了呢?那时候,清醒的,有志向,有目标的同学非常多,而我不在其中。

有时候,我用困守图书馆掩饰对所学专业课的失望,用选择辅修法律掩饰自己对前途的迷茫。回头看年轻的时光,我对物理学太没有悟性,笃定选择文科也算一种年少轻狂。文科在任何时候都是:不挂科容易,出类拔萃难。

外语系不和我们在一起。外语是不是在北大依旧高人一等呢?北大日语没什么特别之处,某个东北老大哥后来去北大日语系镀金,随后就长春“牛”起来了。

当时,也真是没什么国际视野,不懂西班牙语或者俄语的妙处。再后来,破旧的第二教室被拆了,低矮的第一教室楼可能也不存在了吧。最近,中俄关系日益重要。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博是不是学俄语的人太少,能不能适应或者跟上时代的需求?

那时候,我就已经掩饰不住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在读《我是猫》《战争与和平》,还潜入法律系的教室看人家“大系”怎么迎接母亲节,可笑得很。看录像、看电视都是太奢侈的娱乐活动。

1994年至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将近二十年,苦是不苦了。那时候,最大的烦恼是没有方向,缺少良师益友,在固定的几条路上来回挣扎,幸运的是没有现在这般内卷。很少挂科,也没有缺德的综合测评。

尽管爱文学,但是在大学的时候,一句诗也没有译、一篇散文也没有写。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