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有多少美好,渐渐远去

我出生在中原大地上一个小小的村落,不靠山,亦不临水。离最近的县城亦有二十公里,离我们南阳市,一直觉得是多么的遥远,儿时从未去过。虽说我们这里有过名人,号称“南阳四圣”的诸葛亮、张衡、张仲景、范蠡。但这些,皆与我无关。我的祖辈,是寒门小户,草根凡夫,他们终生与农田作伴,泥土为邻。

 

而今时的我,可以闲情品茗,读书赏花,抒情慢歌,闲庭信步,一切皆因父母的开明慧智。母亲虽终生未进过学堂,但对我们姐妹的教育,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曾记得多少次,我的舅舅匆匆而来,气汹汹而去。为了阻止我们读书,与母亲发生过很多争执。

司机随笔的图片

舅舅的思想陈旧而腐朽,在他的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可懂得太多,知道种田、会做家务针线即可,书多无用。因此,我的表姐与表妹,与母亲一样,从未闻过书香。舅舅常说一句话叫:“穷书富猪”。意思是因读书误了农活,则失去饭食,农民要以农活为重。

 

读书需要时间与金钱,不如拿此时间与金钱来养猪。尤其是女子,早晚要结婚生子,嫁与他人作妇,书读多了,无形中烦恼亦多。或许是因舅舅儿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过怕了,生怕母亲重踏覆辙。母亲仍不被舅舅所说服,坚定自己的想法,即便自己很是辛苦,亦没放弃让我们读书的决心。

 

在我们读书时的日子里,母亲吃了很多苦,体力上的超度劳作,使得晚年积劳成疾,留下了许多病痛。经济上亦是节衣缩食,为了我们在学校不至于显得过于寒酸,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小学时,我便随着姐姐来到镇上读书,姐姐读中学,我在隔壁的小学。当年在村里,亦是独一无二之事,农村人家的孩子,皆不可让女儿读书过多,何况去镇上。

 

我记忆中,村里唯一一位在县城念高中的女子,亦因在校有了女子该有的情感一事,遭到家里强烈反对,甚至惨遭毒打,直至她彻底神经失常。我在家时,她还经常到我家来,因为只有姐姐与她一起在镇上读书。她虽已失去常人之状态,仍记着曾经一起走过的人。

 

 

图片​
在镇上读书,每周回家一次。素日里的吃穿用度,全在学校。每次从家返校,母亲都会提前把我与姐姐的所需之物备好,有吃有用。如今每当我在外面吃到有生拌辣椒,腌制的蒜苗,自己制作的豆酱,便格外的亲切,因为仿佛吃到了母亲做的味道!

 

多少次,每当我一个人静坐时,很多旧时美好的画面,一幕幕映入眼帘,往事如画,此景仿若在不远的昨天。仿佛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为我们赶制一双鞋子;烈日里,挥汗如雨,为了抢收熟透的庄稼;记得母亲冒着风雪,步行至镇上给我送棉衣御寒,只为我出门时的大意,没将母亲所言记于心上。

 

还记得儿时老宅,燕子年年如约而来,到我家堂前筑巢,平时里满院飞旋,欢快又可爱,我亦会追逐它们嬉戏呢喃。母亲说,来到家中筑巢的燕子莫赶走,它们是吉祥平安之物,要善待于它。燕子倒也知恩,守护屋舍,不惊扰寻常人家。这些美景,统统被匆匆流年带走了,只剩下回忆,在微风细雨的日子,独自寂寥的怀想。

 

百姓人家,冷暖交织。母亲说,她这一生经历太多,亦懂得不少道理。富贵在天,强求无用,只要你努力做了,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奢求荣华,只愿子女康健,喜乐平安。当年主张我们读书,任我放逐在外,亦是超出了他人的想象。当年左邻右舍,无不耻笑于母亲,说母亲异想天开,还能让土生土长的儿女,走出黄土,过上所谓的“吃皇粮”的日子?母亲从不辩解,自有主意。

 

于母亲,我深知有愧,终究没能达母亲所愿。可叹的是,今生再无悔改弥补之时。母亲一生辛劳,半生病痛,所有的灾劫与悲苦,母亲几乎尝遍。而我,却束手无策。如今的母亲,静静躺在故里素日劳作的田间,远离病痛,沉寂无声。所伴她的,是四季的庄稼,是茫茫的云天,静谧的月,还有归来的燕。

 

如今,与母亲相关的旧物,我无一可留,幸有手机里,往日母亲所留照片,与我日夜相伴。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