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世界繁华

司机随笔的图片

我读高中及以前,从未自己去买过衣服,衣服都是家长买回来的。家长希望我能多穿几年,衣服买大一些,穿起来松松垮垮的。我个子矮,始终长不高,衣服就始终那么大。读到高中,个子略长,江湖郎中就会把他淘汰的衣服送给我。那时候江湖郎中正在发胖,他瘦时的衣服大多穿不成了,但我穿起来依旧松松垮垮。

我第一身合身的衣服,是考上大学了,江湖郎中说我穿得太寒酸,带我去李宁店买了一身行头,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有。我就穿着那身去大学报到的。但那仍不是我第一次买衣服。

第一次是当年入冬。江湖郎中的同学带我去黑水路购置冬装。他会砍价,买了皮鞋、裤子和外套。具体是什么样的,我现在不记得了。在那之前,黑水路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几乎是我唯一知道长春的购物场所。我一直以为购物场所就像黑水路那样,直到大二的春天我陪老闻红旗街、重庆路去看耐克的鞋子。

老闻带领我认识了世界的繁华。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是“我去2000”。2000年,我能想起的世界繁华,是重庆路、同志街的真维斯专卖店。那时候觉得他们的东西比李宁的好,李宁是运动的,我不太爱运动,而真维斯是休闲的,就比较适合我。但要买一件,非积攒一段时间不可。

2002年自己考上研究生,到了繁华北京。到北京读书,自己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赚到的稿费足够生活了。但是衣物的选择仍然是真维斯这类,我知道有更好的,也知道自己买不起。

2004年冬,江湖郎中去北京采购药品。他想买一个包,我问他想买个什么样的。他说买个好的。我就指挥出租车开到了东方新天地。转了一大圈,江湖郎中说了句太贵了。然后我说,那去百货大楼吧。他在那里买了包。买包送券,我用送的券买了一双鞋子和一件外套。那是我在大商场里买过的东西。

2005年硕士毕业,我与m老师到湛江工作。九月末发7、8、9三个月的薪水,两个人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五。我们去大吃一顿,然后去“国贸”买衣服,耐克、阿迪,好像一下子可以买得起了。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消费水平就这样。

一方面是世界变得越来越繁华,一方面是自己越来越想远离繁华。原因有二,一是穷,二是想有点自己的风格。我就逐渐成了一些友人眼中的运动鞋、牛仔裤、T恤搭配的样子。在湛江一年四季都穿这样,所以我就像一成不变的人。厚一点的外套,选冲锋衣。湛江时的某同事说,北美满大街都是冲锋衣。算了,我没有自己的风格。后来知道,不但北美,在国内这也是程序员标配。

2015年,我要参加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参赛前要印海报,拍宣传照。虽然有人说照相馆里有正装,但我自从读大学以后,就绝不穿别人的衣服。所以我就去商场买了一套西装。那次讲课比赛,也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场合穿西装。其实,后来穿西装的场合还挺多的,不过日常当然还是冲锋衣牛仔裤,我愿意泯没于众人。

M老师来长春,我陪她逛逛商场,欧亚或卓展。大概就这些地方。我自己买衣服,在哪里买都一样,我就穿牛仔裤和冲锋衣呀。当然遇到打折就多买一点。囤货总是没有错的,这种一成不变特别适合我。

在维多利亚的日子,最初带的衣物足够穿了,我也没有想过买什么。从春入夏,鞋子有点焐脚。我只穿了一双鞋子去,所以得去买鞋子。朋友介绍了买鞋子的地方。我去买了鞋子,随便逛逛,可不得了,原来我一直喜欢的衣服类型,在那边很便宜。我就进行了小半年的囤货工作,因为囤货总是没有错的。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去逛逛,各种我预计能用上的衣服我都买了,西装、冲锋衣、风衣,当然还有我喜欢的牛仔裤。就算没有折扣也刚刚90刀,而在国内要1500块人民币。

我知道,在维多利亚囤的那些市民品牌放到国内也算贵了。但是不得不说,合人民币一千多的西装,比我在国内商场买的比这贵的还要好。当然,我也知道,维多利亚不卖奢侈品,因此还有另一个世界繁华。对于那个世界繁华,我没有办法想象。

后来我去温哥华,订的青旅就在市中心。晚上去太平洋中心乱逛,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繁华。贵得令人乍舌。那些品牌奇奇怪怪,名字一概记不住,能说出来的,也就是经常被国人抢购的、网红晒的。以前也跟朋友聊起,说到大鹅是奢侈品。那次我真心觉得大鹅不算奢侈品,因为大鹅不打折也就1200刀,折合人民币税后才7千块。我看到的叫不上名字的羽绒服,折完还要3千多刀,税后人民币至少要2万块。如果在国内卖,没有折扣,估计怎么也要四五万吧,那就是我小半年的薪水。

世界繁华,与我无关。

因为看到朋友在朋友圈转了一篇“为何穷人爱买奢侈品牌”,我只看了标题,就觉得是个伪命题。可能我不是一个典型穷人,但我总觉得,穷人记不住奢侈品牌的名字,像我一样。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