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老家的“宅蒜”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这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后写的一首抒情诗,大意是恳求丈夫不要喜新厌旧,重贵弃贱。“不要光吃大鱼大肉,把葱和薤放在一边。”

司机随笔的图片

可能大多数人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感觉有点懵,听我慢慢道来。

薤,读作xie,是百合科植物,别名叫藠头、薙头、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宅蒜等,在我国各地都或多或少有野生(也有人工栽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

前些日子我去长春,那边的朋友极尽地主之谊,安排了一家颇具当地特色的饭店,除了东北杀猪菜、刺老芽炒鸡蛋等当地美食,还特意给我上了一份蘸酱菜,朋友知道这是我的最爱。端上来一看,盘子里一撮像葱又像蒜的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玩意儿四十多年不见了,在我们胶东老家叫做宅蒜,东北那边叫野蒜。

小时候,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我跟姐姐到田野里挖野菜,什么荠菜、苦菜都要,当然也顺路寻找“宅蒜”,因为妈妈有时候心绞痛,老中医说是吃了宅蒜就会好的。当时这种野菜挺多的,寻找起来并不难,在老家凤凰山的山坡上、荒地里、河边上、路边沟里,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身影。记得有一个谜语:“一个老汉真可爱,上胡子绿下胡子白,你问他家哪里住,不在屋里在野外”。上绿下白,上面像葱,下面像蒜,这是它的主要特征,不过宅蒜长得没有大葱和韭菜那么壮实茂密,有时候显得稀稀拉拉,挖起来需要有耐心,尽量挖的深一些,才能够完整无缺的挖出来,下面的小蒜头上带着洁白的根须,有一种挖人参的感觉。

 

还有一点,宅蒜的叶子极细,柔柔弱弱的样子,让人顿生爱怜。汉代有一首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是啊,这么纤细的叶子,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很快就让太阳晒干了。用“薤上露”来比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警醒世人要倍加珍惜光阴,珍重生命,真的是非常贴切的。

在我国,农民种植“薤”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在《神农本草经》里薤白具有“轻身不饥,耐劳”之功效;《汉书》中记载,龚遂劝民众广泛种植葱薤,以防治疾病的故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薤散结、蒜消癥之验也”。

作为一种古老的蔬菜,“薤”不仅是老百姓饭桌上的美食,还可以强身健体,历代文人留下了赞誉它的诗篇,白居易说道:“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李商隐在《访隐》中也有记载:“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

作为地道的胶东人,我从小就喜欢吃葱和蒜,当然还包括宅蒜,至今不改,除了有一些气味,感觉还是有益于身体的。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