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欢欢喜喜过大年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年又将至,有人开始抱怨:而今过年,越过越没年味,远远不如从前……

如今社会发达了,物资丰富了,手里有钱了,很多人都不愿搞年饭哒,以前团圆饭,家家户户自己做,热热闹闹过大年;而今团圆饭,人们砸钱给酒店,订个大包箱,就在外团年,年夜饭演变成各大酒店的狂欢,酒店各出奇招,揽客招单!什么充多少送多少,满多少减多少,家家生意红火,人气爆棚,赚得那叫盆满钵满!

一餐年夜饭,各种珍馐佳肴,琳琅满目,鸡鸭鱼肉,海鲜大餐,少则上千元,多则四五千,吃完饭嘴巴一抺,包包一拿,甩钱结账,各回各家……

这种快餐式的过年法,虽然很费钱,但也蛮省事,省去了往日与家人一起准备年饭的各种忙绿与辛苦,也省掉了过去很多原有的传统与年味儿……

俗话说,大人望栽田,小伢望过年,俺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餐肉,所以小伢特别望过年,只有过年哒,才能敞开肚皮一饱口福。年饭成了吃货们的盛宴,小伢们的想念……

那时候,过了小年,年味儿更浓,家家户户开始了节前各种忙绿:打扫房间啦,贴上春联啦,买烟花炮筒啦,杀鸡宰鹅啦,洗东洗西啦等等等等,主妇们跑进跑出,忙前忙后,个个忙得团团转,双手冻得红又肿;小伢们东跑西颠,玩得很欢,玩炮筒点烟花吹气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过年特有的香味……

那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有的自家写,有的请人写,春联内容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形式有五言、七言、长句不等,现列举一些:

上联:听毛主席话 下联:跟共产党走
上联:处处春光好 下联:家家气象新
上联:石油工人一声吼 下联: 地球也要抖三抖
上联:春风杨柳万千条 下联: 六亿神州尽舜尧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 春暖人间福满楼

这些对联内容,有些带政治色彩,有些则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爱咋写就咋写,整好了,大红对联贴门上,新春气氛扑面来……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1张

记得那时候,俺家有道团圆饭传统菜,多年不变,那就是用拐的(鲤鱼)团年,这道菜是凉菜,得提前几天做:选一条两斤左右新鲜鲤鱼,肚子剖开掏出内脏,不去鱼鳞不打花刀,不去鱼头不去鱼尾,保持鱼的完整,意即一年到头,有头有尾,完完整整,这样吉利!

起锅烧油,煎至两面金黄,加水煮开,放上生姜大蒜,鱼汤煮至浓香乳白时,用脸盆盛出,撒上葱花,放上几天,鱼即凝固成冻,团圆饭上凉着吃,鱼汤像果冻,入口即融;鱼肉鲜香嫩滑,口感细腻!这菜是我家年饭上的当家菜,叫‘’年年有余‘’(鱼)。

大年三十儿那天,天蒙蒙亮,大人们纷纷起床,开始制作团圆饭。首先烧上一大锅水,煮上腊肉腊鸡和腊鸭等腊味,腊肉是自家养的土猪做成,腊鸡腊鸭也是自家土鸡土鸭,用现在话说,那就是原生态无公害的有机肉……

把这些腊味煮熟,去掉咸味,然后捞出控干水份,接着剁好切好,用盘子一一扣好,放一边,等下回锅用。再把萝卜切成薄片,放进肉汤里煮,这种高汤煮出来的肉萝卜,口感润甜,味道鲜美!

父母做团圆饭时,我干得最多滴是烧火打下手,有时也帮着洗萝卜,看到姆妈用刀切着煮熟的腊肉,闻到香味我口水直流,就忍不住跑到案板前,腆起个脸,找姆妈讨肉七,姆妈切下一坨坨儿,随手递给我,笑着骂我‘’你嘎好七佬‘’!我接过腊肉,狼吞虎咽像个饿鬼!
煮熟后的腊肉,肥而不腻,口感筋道,七起来让人上瘾,欲罢不能……

临近中午时分,外面渐渐有了鞭炮声,一阵一阵,或远或近,那是别家开始吃团圆饭。按乡下习俗,团圆饭做好,酒菜上桌,先要放鞭炮,同时敬祖宗,敬完祖宗,家中老小齐上桌,团团圆圆吃年饭。空气中弥漫着酒香肉香名种饭菜香,混杂着鞭炮燃烧后的特殊味儿,很喜庆很欢乐,这大概就是年味儿吧……

俺家团圆饭,一般在中午一点左右,一家人忙乎大半天,饭菜已熟,准备团年:父亲拿出十字圆桌腿,把它支开,放堂屋中间,再搬出圆桌面,上下对齐安放妥当。端菜上桌,拿碗放筷,一桌丰盛佳肴,立马呈现眼前:一钵炖土鸡,一钵炖土鸭,一钵炖脚鱼,一盆冻鲤鱼;一碗肉圆子,大蒜炒腊肉、辣椒炒香肠,还有炒猪肝、腊兔子、坨坨肉之类,小菜主要是肉炖萝卜,白菜荭儿等等,一般都是十二碗,满满当当一大桌!堂屋里热气腾腾,菜香四溢,家人们喜气洋洋,一片欢乐与祥和……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2张

吃团圆饭前,先要燃放鞭炮,这事一般由俩哥完成,屋外鞭炮声起,父母立马倒酒教饭,口中念念有词:敬大嗲敬小嗲,接你们二老过年,你们喝酒七饭。同时请求亡人,保大家健康平安,一边念叨,一边把酒往地上倒。仪式过后,全家上桌,我们三个小伢,也端起酒杯敬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父母一年辛苦;父母也回敬我们,要我们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我那时是个吃货,嘴巴相当好吃!看见桌上大鱼大肉,立马眼睛放光:我最喜欢吃肉圆子,用糯米和猪肉做成,个头乒乓球大小,浑圆溜光,筷子一夹,还会冒油!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唇齿溢香,有猪肉香糯米香还有葱花香,多种复合味道,冲击你的味蕾,我一口气能干掉七八个,不带一哈歇气;脚鱼也非常好七,肉质绵软香糯,吃起来很是粑嘴!那年代,我们吃的都是野生脚鱼,当时并不值钱,是生产队干了鱼塘,分鱼时的搭头,但比起现在饲料喂出来的贵脚鱼,味道不知好到哪里去哒!

桌上菜太多,样样都好吃!炖钵里的鸡和鸭,越炖越香味道好!坨坨肉就是东坡肉,油光发亮,一口下去,滋滋冒油,很是刹瘾!一顿狂吃海塞,风卷残云过后,我感觉肚子鼓胀,完全已饱,一个饱嗝儿,饭菜冲到嗓子眼儿!我渐渐败下阵来,一种吃饱喝足后的幸福与迷醉,从心底慢慢荡漾开来,我放下筷子,默默看父母看兄长,他们就在我身旁,边吃着边笑着边聊着,画面温馨也很温暖!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顿觉幸福美满,人间值得……

团圆饭是一场家庭盛宴,也是各种美味佳肴的舌尖呈现,更是小伢们一年到头愿望的终极实现,还是亲人相聚举家团圆的一场狂欢!家人们围坐一桌,开开心心,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笑风生,家家户户洋溢着新春的喜气和欢乐……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3张

吃完团圆饭,姆妈会干一件匪夷所思,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儿,这是我们家传统,年年春节如此:姆妈用一个菜碗,舀上一碗肉汤,拿上一把菜刀,走到俺家屋后的菜院子里,给每根树喂肉汤!每次搞这仪式,我都在姆妈旁边,姆妈拿起菜刀,对着树干一砍,树干立马皮开肉绽,现出一道口子,我负责把肉汤喂进口子里,一边喂肉汤,一边就在想,倘若树有灵魂,它的内心一定是崩溃滴:我招谁惹谁了,每年砍我一刀!还让不让我活?

由于每年一刀,被砍的树,每年自我疗伤,努力向上生长!姆妈的逻辑是:人过年,树也得过年,树喝了肉汤,来年长得更高!费话!难道不砍这一刀,不喝这口汤,树就长不高?这事儿到现在我也没整明白,姆妈这砍树喂汤,到底是迷信,还是算信仰?我搞不清,也不想搞清……

团圆饭后,人们纷纷换上新衣裳,全身上上下下,弄得整整齐齐;小伢们穿新衣,戴新帽,开开心心,喜气洋洋!这时家家户户会在堂屋一角,用陈年老树蔸,生上一堆火,家人们围坐火塘,火上吊个茶壶,大家喝茶七点心港白话,这就是‘’守岁‘’。七十年代,没电视看没手机玩没电游打,过年守岁,就是守着一堆树蔸火,围在一起港白话:聊今年的收成,聊来年的打算,聊亲戚朋友姊妹兄弟各种人情世故等等等等,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了亲情,更温暖了人心……

小伢们屁股坐不住,就出门结帮拉伙,走东家窜西家,到处拜年到处欢,一路嘻笑一路颠!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很热情,摆出各人屋里做的点心,高高兴兴招待这群小客人:瓜子花生炮儿糖啦,雪枣麻花鸡蛋糕啦等等等等,摆上满满一桌!大家伙儿叽叽喳喳,刚坐几分钟,凳子没热,屁股一抬,又嘻嘻哈哈跑向下一家……

这时候外面开始热闹,玩狮子滴舞龙灯滴,打道情滴说快板滴,打三门鼓滴玩蚌壳精滴,等等等等,很多春节时玩的把戏,便开始轮番上演,家家必到。

这些玩把戏滴,若到了你家门口,不能驱赶,大过年滴别伤和气,也不吉利。准备一些零钱,待他们表演完毕,你就把钱递上,他们道上一声谢,客客气气便离开……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4张

小伢们最喜欢看狮子表演:狮子进门,锣鼓喧天!上腾下跃,左右摇摆,非常活泼!有的人家制造难度,把红包吊在屋梁上,看狮子表演绝活,高空取红包!看热闹滴你推我挤,欢笑不断;小伢们更是兴奋异常,喜得发狂!几分钟表演过后,狮子边点头边后退,意思表演已完,随便给点!主人会意,给领头递上香烟或赏钱,一般也不多,一两块也行,拿到赏钱,狮子便出门离开,小伢们意犹未尽,跟着玩狮子的屁股,跑前跑后一路发颠……

打道情打快板,那是民间说唱艺术,一般也就一人单干,独闯江湖。有的水平高,进门各种恭维,舌灿莲花,夸得你飘飘欲仙,一会儿又插科打诨,拿你开涮,把你笑个半死;有的水平就低,进门无病呻吟哼哼呀呀,内容单调呆板,做派扭扭捏捏,主人看着不爽,干脆逞早给钱,赶紧打发走人……

打三棒鼓的多是二人组合,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他们走东家窜西家,到了门口,支架一放,把鼓一搁,就开始敲起来,边敲边唱:慢慢走哩慢慢行,慢慢走到贵府滴门。一赞老板真热情,装烟端茶忙不停。满面春风笑盈盈,恭喜老板好运程。二赞令郎真聪明,次次考试等一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行……这些唱词,大多是顺口溜,句句押韵,字字恭维,让你听了心里乐开花,乖乖把钱拿……

这样热热闹闹一下午,天色慢慢暗下来,玩狮子舞龙灯打道情滴往回赶,外面渐渐静下来。这时各家各户,开始点灯,那时没通电,都点煤油灯。大年除夕夜,每个房间都要点上灯,有滴屋外街沿上,也挂上了红灯笼,照得里外亮堂堂,这样来年就兴旺!

除夕夜守岁,是乡下习俗,但守岁时间长短,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守到天亮,一夜无眠;有的守到十二点,放哒鞭炮就困觉。我记得俺屋里,一般守到十二点时,父亲便弄个宵夜给我们七,七哒宵夜,再守哈岁,困了也可以上床睡……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大清早天没亮,就被阵阵鞭炮声吵醒,远处近处,左右邻里都放鞭炮,这叫‘’出信‘’,庆祝新一年的来临,开门放鞭炮,招财又进宝!

大年初一,也是小伢们收获压腰钱(压岁钱)的大喜日子:清早起床,赶忙穿戴整齐,接着向长辈们两手一拱,口中念道:给大嗲小嗲拜年!给爸爸妈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笑着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腰钱,递给小伢们,小伢们打开红包,拿出里面崭新的票票,跑出去到处招摇各种炫耀……

我记得那时候,父母给我的压腰钱,一般也就五毛钱,崭新崭新一张票,用力一甩咔咔响!拿在手里,喜在心里!要知道七十年代,本来就穷,五毛钱虽不多,但也能买不少东西了:那年代,一根冰棒两分钱,一个本子五分钱,一颗糖果才一分,总之,那时很穷,物价也低……

乡下习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意思是:初一各人屋里家人团聚,初二女婿给丈嘎佬拜年,初三以后,可以走亲访友拜四方。过年期限半个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月儿圆,春节才算圆圆满满……

过年期间,乡下走亲访友,热闹非凡,那时候走亲戚,真滴是用双腿走!记得八岁那年,父母带我去二伯(姨妈)家拜年,她家住在保和堤。那时没通车,几十里路,全靠腿走!从早走到晚,脚底都起泡!记得过了一条河,又过一个湖(三百湖),再过一条河,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着走着直想哭!到二伯家时,天色已黑,全身累得快要散架!那次在二伯家里,住了一周左右,天天好七好喝,还七了一餐黄鼠狼!二伯家里有几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同龄人,我们几个天天玩得蛮嗨。那次走亲戚,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那么远,感觉搞了一次万里长征,直到现在,仍历历在目,记意犹新……

时光飞逝,岁月易老。我们从乡下来到城市,转眼三十余载!虽然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总感觉过年的气氛,越来越不比往昔。那时候大家都穷,但人情味儿很浓;现在大家有钱,但人情味淡了,年味也少了。我们怀念从前,其实也不是想回到过去,只是怀念往日的那群人,那些事,那种情,它们将永远封印在我们的内心,永生难忘……

© 来源/作者:春风化雨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