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厚实的土坯,就这样在乡村空旷的田野扎根

在物质匮乏的旧社会,土坯是承载着老百姓的安居梦想的,青砖红砖价格昂贵,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我们老家,土坯是盖房垒墙的主要建材。但凡屋舍狭窄而人枝兴旺的人家,就要谋划着,忙完秋之后,寻找一片空旷的场地,运来粘性大的黄土,然后拖着一架坯模,开始脱土坯。脱土坯的过程充满了力量和美,是每一位北方汉子都要学会的一项技能。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1张

北方农村的老房子大部分都是“四角硬”,即房屋四角用青砖砌成砖垛子,中间墙体的下半部分一般用碎石垒成,墙体的主要部分使用土坯。房屋大架起来后,在墙内外的土坯上面抹上一层厚麦秸泥找平,然后再抹上一层白石灰膏,一座体体面面干干净净的房屋就建成了。土坯房建好后,不再害怕风霜雨雪,贫寒困顿被围堵在小屋之外。房坡上的烟囱里,每天都会升起袅袅的炊烟,同炊烟一起弥散在村庄上空的,还有五谷的清香和庄稼人的希望。

 

脱土坯需要用粘性较大的黄土,在土里还要掺杂一定比例的麦秧。下一步需要在土堆中央挖出一个坑,挑水往里灌,务必让土堆吃饱水。然后老百姓就把鞋脱掉,赤脚在泥浆里来回踩,踩碎里面的土块,让黏土和麦秧混合均匀,使泥巴软熟、富有黏性。再用手掐泥,“啪”的一下摔进木质的坯模子里,双手蘸水,压实,抹平。提起模子,一个泥坯就做好了,泥土也就是在这顷刻间,获取了新的生命意义。蘸水压泥时要在坯模子与泥块间多洒些水,提模子时就滑溜、轻松。如此周而复始,一个个土坯成行成列,半天就会排满一个操场,整齐好看。做好的泥坯不能动,要待自然风干后,才可以上架码垛。中间为了加速它的干燥,可以把半干的泥坯立起来,增加受风面积。

 

在农村,脱土坯属于四大累活之一,首先要从山上的泥坑里抠泥,这种黄泥粘性大,刨泥的时候很费事。泥刨好后,用独轮车推到一片空地上,这都是体力活,和泥摔泥也费时费力。整个过程有时候需要猫着腰,有时候还要直腰行走去掐泥,每个环节都来不得慢点马虎,既需要力气,又需要技巧,用不了多少工夫,就累的直不起腰。打土坯,是祖辈与黄土的一种博弈,它需要长城一般厚实坚韧的身体。然而,习惯于被土地攫取血汗与力气的胶东汉子,哪个浑身不是山一样的黑黝黝的肌群!打土坯的汉子们站定在故乡的土地上,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2张

小时候我就帮父亲干过这活儿。那会儿我总觉得坯模子大得像海,永远填不满似的,要来来回回抱几趟泥巴才够一个坯,一个泥坯长约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比通常的砖要大一圈,重量是砖的两倍不止。泥坯模子是四块板子固定的,为了把持方便,多做成四出头,即板与板交叉后延伸出一截。做模子的木头材质要好,耐磨损,不易变形,使用前要打磨得很光滑。日久年深,多次使用之后,经过汗水滋润,表面会有一层包浆,颇有老艺术品的感觉。土坯晒好后,要将土坯堆码成长条形的土坯垛,上面盖上塑料纸,然后再用麦草苫压在上面,防止雨水淋湿。
土坯除了砌墙,家乡人还用它来盘炕。土坯垒就的炕,宽大结实,睡着通体舒坦,神清气爽。特别到了冬日,喂一把干柴,灶膛里便噼里啪啦唱起了歌,炕洞里的土坯以持久而热烈的温度,拥偎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犹记得一家人围坐在坑沿上,就着咸菜和鱼干,吃着粗茶淡饭,饭后趴在炕沿上,借着昏暗的油灯写作业,母亲对着灯火做针线,父亲在地上搓草绳结网包。每隔一年,就要清理炕洞,原来的土坯已经被烟火熏成了黑色,父亲用䦆头把土坯捣碎,然后推到山上洒进自家土地当肥料用。过去的日子很苦,但是艰苦的日子何尝不就是在脱土坯,只要勤劳用心,就能把生活这块土坯打得结实而完整。

 

厚实的土坯,就这样在乡村空旷的田野扎根,生长成房屋和街道,然后牵出了幸福的日子和欢笑。土坯就是土地结出的茧,包裹着乡间生活喜怒哀愁,包裹着庄稼人对生活的渴望。多年之后,我从城里的高楼大厦回到乡间,见到了斑驳的土坯墙,我的心陡地一颤,那些脱土坯的岁月,竟然在心底泅出一片湿润,眼睛也不禁模糊了。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