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婆婆妈的碱面皮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肆虐着华夏大地。于是乎,众惶恐,皆闭户,宅在家的我开始了美食烹饪大比拼。
我是面皮的忠诚粉丝,米面皮、苕粉面皮、擀面皮、面筋面皮,各有特色,让人垂涎欲滴。每天一款,变着花样创新,几天下来,我娇贵的胃开始呐喊、抗议,忍受着胃的反抗,我想起了婆婆妈的碱面皮,顿时又让我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1张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汉中的面皮是最热情好客的,但我对婆婆妈的碱面皮始终情有独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十几年前,婆婆妈身体力行的时候,每到春暖花开,她就会用她的拿手好饭—碱面皮来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碱面皮是所有面皮中最简单、最朴实的一种。简单快捷、便于操作,现吃现做,食材的本身就是面粉,不需要其他的辅料来助力。婆婆妈用大盆盛了半盆面粉,加了半勺盐,往盆里倒入少量的凉水,开始搅拌。搅面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刚开始要调成非常浓稠的糊状,然后充分搅拌,待确认面糊中没有面疙瘩,在面糊里朝着一个方向继续搅动,这是考验一个人臂力的时候,婆婆妈右手拿着饺子棒,左手还要再次往面糊里加水,直到面糊中没有小颗粒,把饺子棒提起,面糊就挂成一条线,搅面糊的这道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婆婆妈在蒸面皮前焯好菠菜、豆芽、红萝卜丝,这些真正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都是她的劳动果实,简单的食材才是本真的生活。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2张

在农村蒸面皮都是在柴火灶上。那时,婆婆妈很神秘的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了半瓶白色粉沫,她小心翼翼的倒了一点,我好奇地问过这是什么,她说是做碱面皮的重中之重(婆婆妈高中毕业,说话经常用成语),离了它就不是碱面皮,我用手指沾了点尝了尝,原来就是我们经常用的食用碱,婆婆妈对我说:“碱的用量不好说,要想放的量恰到好处,靠经验积累自己总结,用心体会,多了,面皮颜色太黄,味道苦涩,少了,面皮不筋道,学会了你自己慢慢摸索”。
准备工作就绪,婆婆妈在大锅里放上蒸面皮的专用模具(其实就是铝浇铸的模具,我们叫面皮笆芭),铺上一层布,她两手利索地在笼布的周围划了一圈,布便铺的平平整整了。等水烧开后,她用刷子在布上均匀地刷了一层油,舀了一勺面浆倒在布上,用勺子娴熟而麻利地在布上划了几下,面浆迅速散开,为的是面皮薄厚均匀。大约蒸五六分钟,蒸汽沿着锅的一圈开始散发,揭开锅盖,面皮鼓起了一个个大泡,就说明面皮蒸熟了。腾空的水蒸汽笼罩着她的脸,但我依然能看清她把苦涩装在心里,把幸福变成食物,始终洋溢着幸福的那张脸,这是一张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脸啊!就这样循环往复的动作,不知道婆婆妈一生重复了多少次。不一会儿功夫,案上叠起了一摞蒸好的面皮。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3张

薄薄的面皮,淡淡的黄,晶莹剔透,有着丝绸般的柔软,婆婆妈揭起一张面皮,用刷子刷上菜油,两边一对折,手臂轻轻地、有节奏地一抬一落,只见她右手握着刀柄,左手按住刀的前端,挥舞着面皮刀,动作潇洒自如,弓腰伸臂,身子缓缓后退,屏住呼吸,细如韭菜叶的面皮在刀下铺开。细致的刀工,让食材顿时呈现出独特的美感。我迫不及待的拌上绿绿的菠菜、白白的银芽、红红的萝卜丝,三者配上面皮简直就是天作之合,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图案。然后再调上醋、生抽、姜汁、蒜蓉,还要放上几粒油炸花生米,滴上几滴婆婆妈自己压榨的麻辣油,最后泼上特制的芝麻红辣椒油,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她说红油辣椒才是面皮的灵魂所在,少了它,就吃不出面皮的感觉了。极富弹性的面皮,在香气里穿梭,颤颤悠悠不断,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细细嚼来,细腻爽口,又不失Q弹筋道,随着筷子的搅拌,香喷喷的气味马上不容商量直接进入你的五脏六腑,实在忍不住诱惑的我风卷残云一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麻辣鲜香、色香味俱全,再吃上几粒花生米,两种不同的层次感在嘴里交替碰撞,真可谓齿颊留香,滑过唇齿之间,这就是无与伦比的人间美味。一位平凡的母亲,波澜不惊缺纳尽玄机,原来高手在民间啊!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婆婆妈笑着说:“慢点吃,还有呢,胃不好,吃饭不能快,要细嚼慢咽。碱面皮不同于其他的面皮,米面皮要用陈化米才能做好,苕粉面皮吃得糙心,剐胃,还不好消化,可是碱面皮就不一样了,反而还帮助消化”。噢,原来面皮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4张

吃出的味蕾,养出的健康,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平凡的生活里。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啊!
如今,斯人已逝,传统美食我学会注入时代的新元素,并与时代风向标相结合,进而形成一股新的美食潮流。       
今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散发着墨香,绽放在纸上。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