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西安南郊有一条路叫雁引路。
经过雁引路时,我脑海里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只大雁伸着长长的脖颈飞翔,给后边的一群大雁带路。后边的大雁在它的身后排成两行,成了一个极有动感的大大的人字,在领路大雁的带领下扇动翅膀,秋季自北而南飞去,春季自南而北飞来。这雁引路就是对大雁迁徙本能的形象化概括,有诗意,有画面感,美极了。
或者,就是一只失群的大雁,伸着长长的脖子,独自飞在天空中,发出孤苦的叫声。这也是一种美,凄美。
亦或,这只伸着脖子的大雁,足上还系着帛书,它就是传信的那只鸿雁,曾经做过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信使,也曾是大汉使者虚构出传信给大汉、才有了苏武重回京师的那只大雁吧。
我一直以为雁引路即使不是因为上边我那些无中生有的猜测而得名,起码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吧,很有可能,它得名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加美丽的传说。
至于附近的雁翔路,得名的原因与此差不多吧。

司机随笔《琵琶行》的图片 第1张

上周,跟几个朋友经过雁引路去汤峪游玩。车上几个人讨论到底走那条道方便,一个朋友建议说:走雁引路吧,这条道通向引镇……
通向引镇,通向引镇……原来雁引路是指到引镇的路啊,哪有什么大雁引路的传说呢?我心里漫长时间起来的诗意大厦轰然倒塌了。
这个真相残酷得让我差点掉下了眼泪。
 
反正条条大路通汤峪。
车开着开着,我看到一个路标叫鸣犊镇。这么美的名字,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望无际的田野,中间有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一个倒骑在牛身上的牧童,嘴里含着一支柳哨,吹出悠扬的曲子。那头老黄牛,就在窄窄的田埂上,慢悠悠走着,时不时低下头,吃上一两口路边的青草。偶尔,也会扯着脖子,向着天空,发出“哞——”的长鸣。
这是不是鸣犊镇得名的原因呢?
这个时候,一定是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田野一片祥和。除了牧童的笛声,耳边回荡的还有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
不知道这是不是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田园生活。
鸣犊镇一定有它得名的原因,可我真的不想知道究竟了。

司机随笔《琵琶行》的图片 第2张

还好,西安有很多地名都很有说道,经过这些地方,就像在历史中穿行一样。
来到下马陵,就想这会不会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时所说的“家中蛤蟆陵下住”的“蛤蟆陵”?会不会是读音错误了?没事可以考证一下。
在大明宫里边散步,看到太液池,就想到白居易《长恨歌》里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诗句;看到玄武门,自然想到了玄武门之变;还有含元殿、丹凤门……都能让人浮想联翩。
大明宫这个地方,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毕业后分到了位于太华路上的一所中学,从此,南北向的太华路就成了告诉别人方位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路标,自然也是写信时落在信封下边的地址。学校紧南边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子叫二马路,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低矮的民房,不是临街开一间简易的小吃店,就是开个裁缝铺子理发店之类,很接地气,过日子倒也方便。
旅游热时,很多人调侃说我们生活在新马泰。我一开始还不解,后来明白了:新,指的是离这里不远的辛家庙;马,指的就是二马路;至于泰,自然就是太华路了。当时显得很偏远的太华路二马路,经这么一调侃,用上谐音,是不是显得有点高大上了?
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后,太华路拓宽了,显得比以前气派了;昔日的二马路不见了踪影,被圈在了公园里边,变成了望仙路。
 
这种巨变,常让人感到恍惚。不过,好处是似乎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方便没事时在脑子里穿越。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