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老师的工资为什么叫“束脩”呢?

昨天回忆起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老实说,当时那种排队领钱的方式,一直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现在想起来,那种尊严碎了一地的感觉还很清晰。
我隐约觉得,老师应该是耻于言利的,那老师的工资怎么拿到手呢?如果那时候能像现在这样直接打到银行卡里,倒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可当时,这种方式都不在想象之列啊。
其实,我也想象不出怎么发工资才能让我的玻璃心不至于碎一地。
那么,老师不吃饭吗?吃。那你矫情个什么劲儿?也是。
所以,我很快就习惯了那种排队领工资的方式了。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1张
想起过去管给老师的工资叫“束脩”,但老师的工资为为什么称“束脩”呢?这要从“束脩”一词的本义说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像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属奢侈品,普通百姓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随便便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足见肉之贵重。
古代没有冰箱,所以肉的保存就成了问题。一旦得肉,就先用水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存放起来,留着慢慢享用,这就是“束脩”。
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所以他们在孩子入学拜师时,都要送上珍贵的“束脩”给老师,作为见面礼。《论语·述而》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才算孩子正式进入师门。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司机随笔的图片 第2张

我们现在管工资也叫薪水、薪资、薪酬,发的是纸币,或者电子货币了,那么过去呢?
古人一般把工资叫俸禄,也称作薪水,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在《南朝史·陶渊明传》里,就提到陶渊明派了一个仆人,给自己的儿子做“薪水之劳”,即砍柴挑水,也可引申为烧火做饭的意思。这在古代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劳动。因此“薪水”渐渐地也开始被用来指日常生活的开支费用。现今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沿用了把工资称为“薪水”的做法。
我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叫做俸禄。东汉以前,一般都是发给粮食,布帛等实物。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是发给货币。其名称不一,如:“月给”“月俸”“月钱”“月费”“柴薪银”等,以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等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一般人按月支付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钱”,主要也是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
 
人生天地间,干活领薪水,天经地义。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