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母亲的干净整洁永难忘

去年母亲节后的第一天,我敬爱的母亲,在我们的撕心裂肺中远离了人世。将近一年时间,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的眼前,母亲的干净整洁更是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虽然我写的《难过最是母亲节》这篇文章在市级融媒体悦看悦清栏目上刊发了,阅读量已达到170多万,虽然在这篇文章中也写到了母亲的干净整洁,但随着母亲节的临近,即使还有更多的难过难忘,内心还是想再写一写母亲的干净整洁。

司机随笔的图片

母亲的干净整洁是自小就养成的,是习惯性的行为,也是始终坚持的,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自我记事起,虽然我们的家庭和黄土高原上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一样,陈设非常的简陋、穿着也非常的简朴、生活更是非常的拮据。但我家的几孔土窑洞里,炕上铺设的床单被褥总是拆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窑内院外的地面和物件也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存放得整齐齐的,我们全家所有人穿的衣服也是清洗得干干净净、叠放得整整齐齐的,就连我家饲养的家畜也是被母亲刷洗得清清爽爽、毛色发亮的。

 

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我们小时候最怕的就是母亲硬拉住我们,边骂边喊叫着使劲的给我和妹妹搓洗又黑又脏的脖子。要我们上炕前,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甩打干净,让我们一定要把脸和手脚也洗得干干净净的。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我家的院内院外,始终是干净整洁不存留任何杂草和尘土柴衣的。母亲总是一天几次的,专门或者顺手清扫院内外和窑内外的卫生的,她打扫的院子像乡亲们夸奖的那样是完全可以晒粮食或者面粉的。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就是我家的牲畜圈,母亲也总是亲自或者催促我们姊妹,把圈内的粪尿铲除干净,要用太阳晒干了的黄土垫圈,要把圈垫得平平的、黄土拍得细细的。

 

始终让我们永远难忘的是,农业合作社以及包产到户以后,还是有许多的干部被硬性或者恳求性的派到我家里来吃饭,他们都知道我家的卫生是最好的,都知道母亲做的饭菜也是最可口的。始终让我们永远难忘的是,母亲经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我这个外出的儿子临行密密缝,他老人家在缝补衣服时,总是想方设法把补丁补成内补丁,总是用勻称细小的针脚来缝补,总是要找相同或者接近的布料颜色来缝补。始终让我们永远难忘的是,我家的衣服,母亲不但清洗得非常干净,也总是叠放整齐、归类有序的,也是被熨烫的平平整整、棱角分明的。影响最深的是他老人家借鉴别人、用装着滚烫开水盖着盖的洋瓷缸,反复的在木柜上熨烫我们的衣服。特别让我永远难忘的是,在我结婚前,一向要强爱干净喜整洁的母亲,硬是和父亲一起,把我们的婚窑用木椽加固了一下、用稀泥抹了一层、用报纸糊了一遍、用市场画和剪纸装扮了一番,还请师傅做了一个竹子顶棚。还连夜把地面挖碎泼湿、压上绳子,用木锤打砸成所谓的菱形“地板砖”。

 

 

让我受益终生的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众场合,我和两个儿子总是尽量的把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的。我的两个妹妹以及她们的子女们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是把物件清洗得非常干净,摆放得非常整齐的。就连我前一段见到的学生们,也讲到他们最难忘的事情,就是我曾经当中学政教主任时,严格要求他们被子砖块式叠放,鞋子、脸盆、牙缸、毛巾、饭盒摆放“五个一条线”的行为规范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家风正、家气正,好的家风影响人一生,母亲的干净整洁影响了几代人。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衷心的祝福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衷心的期望我们的后辈们在孝敬母亲的同时,也莫忘良好家风的传承。

 

贺伟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甘肃省庆城县陇东分区纪念馆五级职员。曾多年从事过教育、文化、旅游及文秘工作。曾先后在省、市及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有关论文、散文及诗作。

 

鹅池洞的八大功能与凤城的三大宝

甘肃庆城古时有八景,最有知名度保存最完好的当属鹅池洞。鹅池洞曾以鹅池春水的美丽景色,倾倒了许多迁客骚人而流传千古,也以鹅池洞担水不用舀的特有功能而流传至今。

在历史的变迁中,鹅池洞虽然受风蚀雨刷和地震兵燹的破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容颜,原有的庙宇楼阁已经坍塌在滚滚风尘之中。但鹅池古洞尚存,原始地理犹在,与苍松劲柏一道,依然见证着当年的辉煌盛况。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纷至沓来、访古寻幽的最佳去处。

 

据《庆阳县志》记载:鹅池洞位于县城老城东南城下(即现在的庆城县南大街庆城中学协对面、县信用联社南面的鹅池洞巷尽头)。洞下有一泉与东河(柔远河)相通。昔日泉内水波涟漪,清澈见底,四季不涸。洞外春和景明,杨柳成荫,为城内一处最佳的游览胜地。鹅池洞由上洞、中台、下洞和取水底洞四部分组成,相传是周朝先祖不窋养鹅的地方,所以叫做鹅池洞。

 

 

 

据传说:周朝先祖不窋在夏朝太康年间因朝中动乱丢失了农官,从陕西武功率领族人迁徙最终落脚到庆阳,也就是现在的庆城县城一带。在这里他们选择了一个三面环山四面环水、形似展翅飞翔的凤凰一样的高阜,经过斩山削土最终修筑了一个城池,先民们叫他凤凰城,或者不窋城,后来人们逐渐简化叫为凤城。在风城东南处的城墙边,恰好天然的存有一个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小台地,小台地最下面还有一个长期被洪水冲刷而形成的山洞,洞底还一直泛着清澈不绝的泉水。先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逐渐修建成了一个既可缓解城内居民取水又可侦查防御外敌侵略的一个瓮城。后来,周朝先祖首领不窋在这里又养起了鹅,人们就把这个有取水洞的地方叫做鹅池洞。在取水洞养鹅既能观察水质的变化,也能及早发现敌人的偷袭,因为先民们已经发现鹅看家护院机警灵敏程度远远超过其它豢养的家畜。

 

本人也从事过多年的文化旅游工作、也参与过二十年代初期鹅池洞的维修加固工程、也在闲暇之余多次踏看和思考过鹅池洞,本人在借鉴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粗浅认为鹅池洞应该有八大功能:

 

一是城中取水的功能。这个功能不论是从史料记载中、从历史传说中,还是从现在的遗址勘探中,都足以证明鹅池洞的洞底确实有泉水泛流出来。只不过是现在城区的人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澈干净的黄河水做为自来水,再也没有人去掏挖泉水了。特别是鹅池洞底洞的洞顶早已是许多大小车辆过往穿流的省级公路,为确保安全期间,再也无人愿意冒险去挖掏泉水并且艰难的取水了。但据史料记载,鹅池洞清澈见底源源不断的泉水,确实也解决了千百年来生活在城区的居民的饮水问题。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军北伐中的庆阳会战中,镇守庆阳(现在的庆城)的张良臣,自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对明军进攻一点也不害怕。其主要原因就是庆阳城不仅地势好,而且修建有鹅池洞,可以为城内守军提供充足的水源。从这个记载中,无疑也证实鹅池洞必然具有的城内取水功能。特别是曾经生活在四五十年代至今还健在的城区里的老人们,他们都亲自担着水桶到鹅池洞挑过水,也见证过人们一大早、甚至到深夜哪一排排、一队队相约成行、吆三喝四结伴挑水的情景。不容置疑、也不容分说,鹅池洞的确是有城中取水这个功能的。

 

二是养鹅报警的功能。据有关史料记载,也据民间传说,周朝先祖首领不窋或者他的族人肯定在鹅池洞养过鹅。从鹅池洞的名字来推敲,肯定是先有洞窟、再有池水,也养过鹅,才得名鹅池洞并且流传至今的,绝非是没有养鹅而叫鹅池洞的荒谬之谈的。他们养鹅的作用不只是用来吃鹅蛋、吃鹅肉的,他们能够在鹅池洞养鹅,特别是在那个远古原始、落后蛮荒的年代养鹅,说明我们的先人肯定首先是从安全这个重要程度、从报警这个敏捷角度来考虑的。因为防御外族侵略、防止外界破坏干扰必然也必须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也因为鹅的机警灵敏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豢养的畜禽的缘由。

三是瓮城防御的功能。周朝先祖不窋率领族人在斩山削土修筑城池过程中,利用城墙墙体东南边的犹如悬挂在崖面上的巨型花篮一样的天然台地,经过不断的修筑改造和加固利用,逐步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瓮城。在原始而远古的时代,周朝先祖以及后来的先民们,也肯定是以鹅池洞这个瓮城用来防止和抵御外族和外来势力侵略作为主要功能的。就是在设置州府郡县的古代和解放前后的近代,凡是城内的驻军,均把鹅池洞做为重要的军事防御阵地,总是长期派兵侦探把守的。不论是元末明军北伐中的庆阳会战中,元未守卫庆阳城的主将张良臣所指挥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战役,还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部驻防庆阳城期间,都是把鹅池洞作为重要的侦查哨所和防御阵地的。

 

四是秘密通道的功能。由于鹅池洞一台、三洞这样独特的地理结构,不但偏僻幽静、而且隐敝深沉,千百年来也成为重要的秘密通道。既可以派遣特工人员从城内经由鹅池洞的三个洞口直达洞底潜出河水而出城求援送信,也可以通过互对暗号搭救城外信使经由鹅池洞底渐次入城;还可以在城池内外监视非常严密的情形下,通过顺河而下以水上漂流形式传递信使的方式传送情报机密,还有趁鹅池洞紧急出走或者落荒而逃的情形。有史料记载: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春,国民党庆阳军阀谭世麟率清乡队与另一国民党庆阳军阀陈珪璋部在桐川桥子初次较量,大败而逃。不久,谭世麟防区内的环县、宁县、正宁、合水等县保安团先后被陈圭璋部击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三月,陈珪璋率部直取西峰,谭闻陈军将至,纵兵大掠一番,然后窜踞庆阳城。同年九月,陈部攻取庆阳,谭半夜闻城内有变,由鹅池洞缒城逃跑,投奔张廷芝部。由此也足以说明,鹅池洞不仅具有传递秘密情报的功能,还具有逃出或者潜入这一秘密人行通道的功能。

 

五是传播宗教的功能。据庆阳县志记载:鹅池洞之前北有关帝庙,由前厅、正殿、庑廊、刀房、山门、戏台等建筑组成,布局谨严,疏密有致。西北为菩萨殿,内供神像造型优美,神态逼真。南有药王庙,格扇门窗,大红明柱,脊饰人物、走兽,檐下四周施斗拱彩绘。东南为六角飞檐文昌阁。在2014年加固维修鹅池洞中台时,还在5孔窑洞中分别供奉着泥塑金身的相关神灵,曾经还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许多教派的虔诚信徒到鹅池洞烧香念经,叩头祭拜,祈福保佑,引导人们信仰宗教、积德行善、求得平安幸福。

 

六是咏怀揽胜的功能。因鹅池洞历史悠久,颇负盛名,故此历代官吏和文人墨客多有往来,或观景吟哦,或携友酬唱,留下不少清词丽句;兼以佛、道、儒各教徒于庙宇顶礼膜拜,愈显繁盛景象。因此,鹅池胜景名震遐迩,千百年来成为陇东人民向往的胜地。在之前,就有许多达官贵人来此游览胜景、放松心情、甚至修身养性,还有更多的文化名人来这里游览山水、抒发情怀、甚至立文言诗,据记载的就有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题写“飞云破空”,四字石刻,高约3丈,字迹遒劲,气势雄伟。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御史浦鋐、明代洪武年间庆阳通判吴士英、清代嘉庆二十年间安化(今庆城)知县苏履吉、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岁贡杨立程等的诗词,还有许多不知名但保存至今的诗作近百余首。特别是在修建成鹅池洞景区之后,随着庆城旅游业的兴旺发达,随着前往庆城游览人数的大幅提升,前来旅游观光、抒发情怀,歌以言志的文人墨客就更多了,咏怀揽胜的功能就更加突现出来了。

 

 

七是勒石碑刻的功能。在鹅池洞底洞南壁,因人为盗窃和管理不善,现仅仅遗存有摩崖石刻7方,分别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经略安抚使施昌言“再浚鹅池洞泉”石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庆州知事王举元“鹅池记事”石刻;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同知府事崔X等“同观鹅池记”石刻;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兵备副使张澜“重浚鹅池”石刻;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江都进士萧海“鹅池铭并序”石刻;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同知府事白镒“鹅池记事”石刻;还有嘉靖王荩“观鹅池诗”石刻。诗中吟道:鹅池百丈下通泉,城古池开不记年。洞口灵涵神自护,河流巧借味应偏。兵家宛若生民计,分野森看并度连。巡历偶经瞻口久,奇功好为昔人传。

 

 

八是审讯监禁的功能。除去以上七个功能外,鹅池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结构布局,应该而且一定还具备审讯监禁功能的。因为鹅池洞的偏僻、因为鹅池洞的清幽、更因为鹅池洞作为宗教场所,具有更重要的隐弊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因此在历朝历代都会把鹅池洞作为关押审讯重要人犯的场所的。

 

在鹅池洞,我们通过搜寻总结归纳其具有的八大功能外,我们驻足观看、我们仔细思索,不难想起庆阳城(凤城)的“三大宝”,也不难看到仍然浮现我们眼前的庆阳城(凤城)的“三大宝”,那就是“鹅池洞担水不用舀、石头垒墙墙不倒、龙王爷送柴烧不了”。

 

第一宝:鹅池洞担水不用舀。我们在文章中已经提及到了,鹅池洞的水是把河水中间的水引入到底洞里的,因为鹅池洞面前的这个柔远河,它是从-百多里的上游柔远城流下来的河水,常年的河水流量还是挺大的,即使在特别干旱的夏季,据传说也从来没有断流的现象。因此引入鹅池洞洞底的水也是非常充沛的,从城里下到鹅池洞担水的人们,是把水桶直接放到水池中盛满提出来的,是不需要用勺一瓢一瓢来舀出来的。

 

第二宝:石头垒墙墙不倒。我们现在还可以在进入鹅池洞的巷道上,依稀看到之前生活在庆阳城(市改县之后把庆阳县城叫为庆城县城了)里的人们,用当地河床上拣来的石头所垒的墙,特别是鹅池洞上洞现存完好的拱形洞顶,就是先民们用石头砌垒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因地制宜,利用河床上的石头,通过本地泥土和成的泥巴逐渐学会了垒墙,这样的技艺,千百年来还是被一代代的先人们手把手的传承下来了。在那个没有砖块的年代,在那个蛮荒落后的年代,人们都要尽可能的垒个院墙安个柴门以确保安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习俗,要求人们不断在传承中娴熟技艺。也可能是所用的泥土和河水具有天然的粘性,也可能是先民们善于掌握石头的平衡性,更有可能的是先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娴熟精巧技艺,单纯用本地石头,单纯用本地泥浆而不是搅和其他杂草和成的泥巴垒成了一道道土石墙,它们是经千年风霜雨打、经万般震荡沉降而不倒塌的。

 

第三宝:龙王爷送柴烧不了。立于鹅池洞中台,俯瞰对面的柔远河水,现在经过河堤治理和安装液压钢板闸坝之后,河水宽阔清澈见底,给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觉,如果在夜间,水景、夜景和美丽的旅游风景融合在一起,更加给人水光一色、梦幻迷离、如入仙境之感觉。如果在八九月份的暴雨季节,我们还能依然看到从河水上游被汹涌咆哮的洪水冲刷下来的树木柴草、牛羊牲畜以及家具车辆等。如果我们回想到我们之前目睹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哪个时代的生态植被相当脆弱,因此每逢暴雨期间,还是有大量的柴草树木、还是有大量的生活用具、还是有许多的牛羊和人员被无情的洪水冲涌下来。特别是暴雨快结束或者结束后,河边就有许多老百姓,他们携家带口、呼朋唤友,穿着雨鞋、背着干粮、持着长竿或者耙子等物,不断打捞从河水中漂浮的柴草树木、桌椅床板、甚至还有成垛的末冲散的柴草垛或者麦草垛。当然,只要他们发现有冲刷下来的人员,不论是生是死,他们总是带着庆阳人民见义勇为、见死必救的道德品质,千方百计、齐心协力、不顾一切进行打捞救援的。

 

鹅池洞的八大功能,也许己经有许多文化旅游达人思考过,也许有部分人士会持以赞同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观点,也许还有部分人士认为鹅池洞具有几大功能但不一定是八大功能,也肯定有人认为我总结的八大功能不准确不到位。关于凤城“三大宝”的描述可能也不一定那样细致切实符合实际。但不论如何,作为一个文化旅游事业的爱好者,作为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研究传承者,总想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总想通过抛砖引玉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以期能够使更多的仁人志士提出宝贵衷恳的意见和建议,也真诚期望更多的社会民众和外来游客关注鹅池洞,关心庆城的文化旅游产业,宣传推介我们的高天厚土和大美庆城。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