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学生可以不喜欢葡萄沟吗?| 《葡萄沟》家常课教学设想

本周教研课是二年级的《葡萄沟》。

 

课前研讨时,上课老师说了她的教学思路,其中有一点是:借助课后第2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作为孩子深入学习文本的一个抓手。

司机随笔的图片

我问:“如果你是学生,在还没有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问你:‘你喜欢葡萄沟吗?’你会怎么回答?”

 

老师立刻笑了,她说:“我也意识到可能有孩子会说不喜欢葡萄沟,但我觉得,在课堂上,孩子一般都会说喜欢葡萄沟的。”

 

是啊,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懂得配合老师了。但这并不能作为老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出发点——我们确实要尊重孩子不喜欢葡萄沟的权利,哪怕孩子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他也仍然有权利不喜欢。

 

 

18

在参加课前教研之前,我已经拿起手边的二年级语文教材,素读了一下这篇课文。

 

素读的第一步,就是从题目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课文默读一遍,理解文本内在的逻辑,捕捉教学点。

二年级的课文毕竟简短,两页文本,其实只有十来句话,每个自然段1-4句。老师要搞清每句、每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两句话。第1句说的是葡萄沟所在地,以及它的特点——出产水果。第2句说的是出产哪些水果,“五月有……,六月有……,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写五月、六月,一是为了证明上一句中的“出产水果”,二是为主角“七月的葡萄”的出场作个铺垫。

第2自然段四句话。第1句写的是葡萄生长的具体地点——梯田上。第2句写葡萄藤。第3句写葡萄。由远及近。第4句写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第3自然段4句话,写的都是葡萄干。葡萄干是葡萄的另一种食用方式——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第2、3句写葡萄干的制作过程。第4句写葡萄干的特点——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第4自然段是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整篇文章读完,觉得行文流畅,逻辑清晰。

2

然后就开始看生字和课后题。

 

要求会认的字有两行,十几个。如果孩子把课文学好了,这些生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大部分也就都认识了。因为课文是这些生字的大语境,孩子在语境中识字,虽然是浪漫的,但也混了个脸儿熟,最后以检测的方式夯实一下,帮助孩子加深印象就可以了。而且有些字孩子在其它文本中也见过,本来就认识。也就是说,对学生来说,这十几个字并非全是生字。

所以,“会认字”的备课,主要聚焦于三点:一是有助于孩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这类字最适合随文识;二是容易与其它字混淆的字,多是形近字,通常也可以借助课文语境来区分;三是多音字,有的也要借助课文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它在这里读这个音而不是那个音,这也适合随文识字。

我浏览了一遍“会认字”,基本上锁定“沟、搭、好、干、钉”这几个字,很适合随文识。怎么识,后面再说。

然后是课后题。

 

教部编版教材,要重视课后题。课后题往往也分为三类:一类对应基础目标,多是朗读课文。如果是背诵课文,显然就不是基础目标,而是整完课文学完后的一种要求。二类对应核心目标,往往与理解课文内容高相关。三类是拓展延伸(中高年级较多)或应用性的题目。

这篇课文的课后题有三道。第一题含朗读课文和认识多音字的要求;第二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就是与理解课文高相关的;第三类是习题,属于应用性、技能类的。

第一题的四个词里包含了“会认字”中要求会认的三个多音字,另外还有一个“种葡萄”,讲一讲就可以了,不必做为重点。

第三题的“照样子写一写”,首先一定要研究“样子”,否则就照不好。研究样子包括研究句式、标点、句意等。如例句和第一句:

……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桃花、杏花、迎春花, 。

显然,“顿号,顿号,逗号”之后,应该填写一个像“五光十色”一样可以总结“桃花、杏花、迎春花”这些花的特点的词,再紧跟一个像“美丽极了”一样的感叹词。那么横线上填类似于“百花齐放,鲜艳极了”这样的词语就是比较恰当的。

当然,对二年级孩子,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老师是要做精确备课的。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第二题往往可以成为切入文本的一个武器。

3

这篇课文后的第二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

我最初也是考虑用它作为统领全文的大问题。但如开头所说,在孩子还没有深入了解葡萄沟的时候,如果孩子回答“喜欢葡萄沟”,要么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只是随口答,要么是为了迎合老师。所以这样使用这道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然后我又看课文,目光停留在了最后一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眼前一亮。

“作者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与“你喜欢葡萄沟吗?”,前一句更适合做“大问题”,即文章的“文眼”(我自己起的)。

前者是让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去文中寻找葡萄沟好在哪里,没有“强迫”孩子必须喜欢;后者更侧重于学生的个人体验,学生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

有了这个大问题,就能够把学生打入文本中,让他从字里行间去发现葡萄沟的“好”,这就带有探究性质,避免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一个个自然段,被告知:葡萄沟真好呀!

顺着这个大问题再去读课文,会发现答案蛮清晰的。

葡萄沟好在哪里?

一、水果多。五月……,六月有……,七月有……。

二、风景美。你看,葡萄种大山坡的梯田上。梯田,美不美?你看,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美不美?你看,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美不美?(此段可配合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梯田”、“葡萄藤”等的美)

三、葡萄多,葡萄干甜。“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四、人民热情好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老师心里有了答案,课堂上,就尽管让孩子们去找吧!那种发现的惊奇,也是学习的快乐。

4

有了前面的理解和定位,就可以进入教学环节的设计了。

题目上的“沟”字可以作为引入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可以先出示一个“勾”字,它本作“句”,是弯曲的意思(参考“汉典网”)。再出示孩子们常见的作业本上的“对勾”,让孩子观察到,“勾”形底部低。那么“沟”为什么有三点水?因为地势低的地方下雨后容易积水,所以就把地势低的地方称为“沟”。

这时再把题目补充完整——葡萄沟,它是一个地名,为什么叫“葡萄沟”呢?因为它是火焰山山谷最大的一个沟谷(地势低)。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地图让学生看一下更好。这样,既学习了会认字“沟”,又借它让学生理解了地名的由来,这就是随文识字的作用。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这个基础的课文学习目标了。可以动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检测读等方式,确保学生达成这个目标。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抛出大问题了:为什么作者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去文中找答案吧。

孩子找,老师反馈。找得对,带着学生理解,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读中再次体会葡萄沟的各种好(水果多,景色美……)。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课文的深度学习就完成了。

这部分会有很多的课堂生成,超级(重读)考验老师的教学技巧,篇幅有限,我就不细说了。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几个字可以随文识的,比如多音字“好”,文中的词语是“热情好客”,“好”读四声时是喜欢、喜爱的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学生就会找到“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干”读一声的时候,表示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就可以结合葡萄干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读音。

这都是随文识字的方法。

文中还有一个气泡框:联系上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

 

一定要老老实实地让孩子联系上文理解啊!一定不要脱离文本去讲这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就是一种学习能力,是需要有意训练的。

上文是什么呢?“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这就是“十色”啊!那哪里来了“五光”呢?因为它们在太阳的照耀下,不同颜色的葡萄反射出不同的光,所以是“五光”。美不美?美!来,读出它们的美!

“五”和“十”都是虚词,表示颜色多,有些年轻伙伴和孩子一样傻乎乎地把它坐实:五种光,十种色彩……这样的低级错误,咱不犯哈~

课文讲完了,孩子们由衷感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呀!

那么,孩子们,像葡萄沟这样的好地方,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这个单元里的鹳雀楼(《登鹳雀楼》)、庐山(《望庐山瀑布》)、黄山(《黄山奇石》)、日月潭……都是我国的好地方!你还去过中国的哪些好地方?

孩子畅所欲言之后,师生一起感慨:中国真是个好地方呀!爱国主义情感是不是就培养了?

5

来吧,回到课后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

有了这样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课文,大部分,不,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葡萄沟,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

但万一,还有孩子不喜欢葡萄沟,怎么办?

那就不喜欢呗。听听他的理由,也许真是合情合理呢!

不过,如果考试卷上有这道题……

你还是回答喜欢吧!乖!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