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中 配

就个人而言,似乎我看任何外国电影、动慢、动画片看过原声之后,就没有再看中配的意原。

 

这似乎可以被称作一种“原配”情结”。我总会感觉在任何外国作品换成中配后会少一些什么——比方前些日子看《神偷奶爸前传》时意外看成了中配——听小黄人说中文真的感觉好奇怪。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翻译组要把小黄人语一并翻译了,还是本来小黄人说的就是英文(我没看上原声),反正感觉很不对头就是了。

司机随笔的图片

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当中文作品译成外文时。有一次我看到《熊出没》的英配片段,那种感觉简直如同走错了片场。原本熟悉的角色变得非常陌生,而且失去了一直以来我熟悉的某种灵魂一样的东西。这样感觉上的差异之所以产生,不光是因为音色的不同。有时语言之间的差异真的很难用翻译去弥补,因而即使自己很多时候听不懂,我仍然会选择原声。

 

按理说影视作品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更为接近文化内核的散文、小说、诗等应该存在更明显的差异。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读了这么多各国作者的书我并没有感觉它们“不对头”。

 

也许原因只有一个,我没读过原文……刨去这个主要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文学著作的翻译应该会更严谨,力求表达出作品本意。你看那些译者译诗时反复推敲的谨慎,在为译品作注时的认真便可略知一二。真的要为这些译者们点赞。不过正是由于译者们严谨程度高,有时才会直言“做不到”。我记得看《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时,原著中昆德拉做了一些词语解释,其中几个因为中文实在没有对应词汇,译者就没有翻译;还有一次我不知在哪儿看到说“甘”这个字译不成英文——因为英文中从没有类似“甘”的词汇。

 

文化内核的不同大概注定了一些东西不能来回传递。能察觉到两种文化的不同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因为那时你已是两种内核之间的桥梁。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