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司机随笔

电视剧《山河月明》建文帝避难奔向何方?

一半一半

——《山河月明》电视剧插曲

司机随笔的图片

爱这个字就是一生一世,被会讲的人讲成故事。

打扮成不经风霜的样子,站在繁花坠落的秋日。

爱这个字就是一朝一夕,被会写的人写成诗。

描摹出不食烟火的气质,等在熹光微亮的春日。

续续断断听老生常谈,痛痛快快断碎语闲言。

对永远不敢多看,为瞬间着迷流连。

深情一片,游戏人间,心心念念盼琴瑟和弦。

恩恩怨怨做眷侣神仙,把古往今来翻遍。

一个梦做了千年,才发现,不孤单、不遗憾。

 

 

近期怀着一分激动、一分期盼、一分震撼的心情看完了长篇电视剧《山河月明》。高希希的《大决战》《楚汉传奇》《甜蜜蜜》《花开山乡》等经典作品我差不多都看过。严肃,绝少偏离历史发展的主线;正派,从不颠覆传统的价值观;有戏,所有的画面都是视觉效果中的潘金莲,并不恶毒且能轻柔地拴住观众的心。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编著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战役、领率人物已成为我政治生活的新常态。点击高希希,敲击于正,则成了我位列新时代的文化符号。有人不停地在找于正的麻烦,而我则十分的喜欢他,他的电视剧作品像“长生殿”般史诗,像“阿旁宫”般巍峨,像“大运河”般悠远,细腻,精致,儒雅,潇洒,人美,景美,就像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一泻千里,银河落九天。我不在意有人说他剽窃了什么人的作品,这些什么人的作品我差不多都看过,确实很好,但有了于正的嫁接改造,作品就更有意思了。什么人如果能弄出来一个个人间,于正就能弄出来一个个天上,这无数个天上人间组合,饱了全天下人的眼福,岂不快哉,天上人间!
《山河月明》讲述的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到他的第四子朱棣的人生历程。朱棣年少时就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和成熟的政治家,并成就一番伟业。我看过编过写过不少有关明朝的那些事的诗书文章,我总不太喜欢朱棣,朱棣在我的《建文帝避难龙冈》中至少是一个通过武装政变而夺取自己侄儿政权的阴谋家,但该剧则告诉我朱棣从少年英雄到军事统帅期间经历了一次次的朝堂之争与宫闱之变的历练与洗礼,在妻族和追随者的支持下,他誓为大明守卫北疆,挥军收复安南故土,七下西洋,五伐漠北,修治大典,迁都北平,并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训,创造了煊赫一时的“永乐盛世”。
2005年9月,我即与高希希面对面的对影视剧作品艺术上做过探讨和交流,加之我不断的在研究和琢磨他的作品,因而他的《山河月明》创作思路和艺术构想我是能想得到的,从剧中人物的设置即已看出高希希对历史的回顾和追述是严肃的:

 

 

明朝初年的政治序列表

建立明朝之后,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册封发妻王姬饰演的马秀英为大明正宫皇后,二人恩爱无比,共同生育了5个儿子和2个女儿。马皇后,世人亦称为马大脚。我看过很多的马大脚,演得比较好的还应该是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中女主演的吕丽萍。本剧中的马皇后当然是马大脚,但剧中并无此戏称,王姬主演的马皇后,端庄、大气、厚重、母仪天下。
公元1355年,马秀英马大脚为丈夫朱元璋生下了嫡子朱标。为了栽培朱标,朱元璋礼聘名士宋濂做太子朱标的老师,每当朱元璋有空闲时间,总会亲自提点教导朱标,意在让太子学会军务、为政、礼德和诗书方面的要领,尽早成为大明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剧中何晟铭饰演的朱标,自幼便接触了诸子百家经典和各类文学著作,太子为人宽厚和融、友善爽朗。朱标是明史之中几无争议之人,气度非凡,明事哲理,腹有良谋,公道正派,为人厚道。自古就有皇帝和太子之争,而本剧中的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可以堪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典范。
公元1391年,朱标奉父皇之命巡视陕西。一年后,朱标结束巡视返回京师,不久即染上了风寒之疾,缠绵于病榻数月不见好转。
公元1392年5月17日,大明太子朱标因病重不治而撒手人寰,明太祖朱元璋痛彻心扉、哀伤不已,命人厚葬了朱标并赐谥号为“懿文太子”。
正值盛年的太子不幸病殁,给朱元璋带来的是一次沉痛的打击,安葬了朱标之后,朱元璋竟一连28天没有上朝理政,面对现实朱元璋还是打起了精神,因为重新择选大明的继承人是更重要的事,毕竟那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已经60岁了。
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还有23个活到了成年并被封王的皇子。经过了一番思考和权衡,最终朱元璋还是认同了最为安全的立储规则“宗法制”,将新的储君定为皇孙朱允炆。
皇孙朱允炆时年15岁,虽已成年却略显孱弱。公元1398年夏,年迈的朱元璋自觉天年将尽,写下遗诏命皇孙朱允炆即位为帝。几天后,太祖朱元璋殡天西去,21岁的朱允炆于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惠宗。
年轻的大明新帝朱允炆是个没有治国经验的人,上位后迫切希望施行理想中的仁政,故此,他推行了一系列较大的变革,意在增强文官在朝政决策中的作用。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宏图,明惠宗朱允炆严惩污吏、宽刑省狱,革除了此前的一些弊政。朱允炆亦害怕那些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叔们会有异心,他便开始考虑如何削弱那些藩王皇叔们的实权。不久,在一些文官近臣的建议下,年轻的惠宗朱允炆决定利用一些似有若无的“罪名”来逐个削弱藩王皇叔们的势力和权利。一场蓄意已久的“削藩”行动着实触动了朱允炆很多皇叔的尊严和威望。
“削藩”大网撒开之后的一年内,接连有五位皇族藩王被废除了藩封,几位皇叔们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禁锢下狱。
而燕王朱棣敏锐地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随即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开始并无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在1398年以及1399年里连续装疯卖傻,以此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威胁的可能。
急于削藩的朱允炆最终将“黑手”伸向了燕王朱棣,逼得朱棣举起了造反的旗帜,发动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这一场在明朝皇族内部发生的有关争夺帝位的攻伐之战始于公元1399年,在前后拉锯了4年之后,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入了帝都南京,失势的明惠宗在一片混乱之中下落不明。
起兵造反成功后的朱棣马上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年号为“永乐”,朱棣因此而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有人说战败失势的明惠宗朱允炆丧命于一场大火之中,还有人说朱允炆最终隐姓埋名度过了余生。
总之,大明在“靖难之役”结束后迎来了新一任皇帝朱棣,这位通过“篡位”而登基称帝的皇室宗亲,用后来的作为和成就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才是一位明君,明朝在他的治理之下出现了“永乐盛世”。
和高希希所有的作品一样,《山河月明》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大剧,精心描摹了明朝初年一幅生动的政治序列表。高希希选择了陈宝国、王姬、张丰毅、何晟铭、冯绍峰等一批名演员联袂主演。
在中国古代皇权之争、皇位继承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政治纲领。明初有三次比较大的政治纲领的展示,第一次是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第二次是朱棣起兵,夺取建文帝的南京政权;第三次是朱棣之后三兄弟之争。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有22个儿子被分封到各地为王。驻扎北平的便是燕王朱棣。
剧中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几经思量,还是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储君,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儿子。剧中的朱允炆是陈宝国的儿子出演的,不知道是导演的刻意设计,还是历史真实本就如此,这位太子爷,心胸狭窄,本就位极人臣,还经常狗皮倒灶的疑神疑鬼;本无大志,眼前的事都做不好,还想着开疆裂土,天下大同;初登九五之尊刚刚坐上皇位,就想着削藩。
剧中被立为皇太孙之后的朱允炆巡视北平,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轰轰烈烈地去了,却是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巡视过程中,北平的军士一概只认朱棣,而不认他这个皇太孙,他表面并不在意,其实全记在心里,对朱棣更加忌惮。
朱元璋闻言,即让朱棣的妻子带着孩子回到了京师,作为实际上的人质,是制衡,也是警示。朱元璋不是不疼朱棣,但他既然已经决定让朱允炆掌权,就必须全力扶持这个孙子。
朱允炆明着柔弱、暗里捅刀,朱元璋何尝不知道?此时他的心愿就是自己死后儿子可以善终,孙子和儿子们可以相安无事。所以,在临终前,朱元璋对朱允炆足足说了三遍:“不要为难你的叔叔们”。如果朱允炆能够听进去自己爷爷的话,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了。
这些不知道是剧作者、导演的虚构,还是历史的真实,看到这里我是有点同情朱棣了,我的《建文帝避难龙冈》,说到朱棣南下,毫不客气的说他是意在图谋不轨,而建文帝离宫过江北上到了我的家乡,实乃正义之举。所有这些意见相左,并不妨碍“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的去向之谜,仍然是历史的悬案,我坚持建文帝北上之说,初心不改。

 

一个属于龙冈人600年来的历史传说

我从小就知道,家乡龙冈,曾是明成祖朱棣指挥燕军攻打兴化、扬州的统帅部所在地,又是建文帝朱允炆十年的避难之所。
1399年8月6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因反对中央政府的削藩,在北京起兵,率燕军进攻侄儿建文帝朱允炆。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陷南京,朱棣称帝。此兵变,史称“靖难之役”。南京攻陷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至此,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千古之谜。建文帝落难龙冈,也成了我人生中最早掌握的历史知识。
储巷是龙冈镇的一个大庄子,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县区政府的所在地。储巷早年就有邮局、粮站、学校、医院、银行、百货商店。储巷的洗澡堂更是附近十里八乡最大的一个浴室。除夏天维修保养外,一年三季开业。免费听评书,是这个洗澡堂的服务项目之一。我学前的历史课教育就是听评书,都是在这个洗澡堂里进行的。说评书的是庄上学识渊博的许如顺先生。许先生记忆力极好,《三国志》《水浒传》《聊斋》《西游记》等经典著作倒背如流。每到冬天即在澡堂子里开讲他的连本评书。名著本评书有书可循,听众不感兴趣,人们更喜欢他的“明史”,一部明史要讲几个月。我和我的祖父都是许先生的忠实听众,祖父每天必差遣我占个好座位。澡堂生意好,洗澡在其次,听评书是客人们的主要活动。一壶茶、一包瓜子,听评书,消遣两小时,是儿时我家乡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

成祖网罗天下侯,
宁王追随在左右。
靖难一滴文帝血,
太祖江山多事秋。

许先生开讲明史话本,惊堂木响过,就以此打油诗为开篇。
每日许先生说书一小时,明王朝三百年的历史,就在许先生两个月的口水中交代清楚了。每天一俟说书结束,祖父和许多听众必对许先生所讲明朝故事的虚实进行质疑和追索。说书者和听众对历史事实的争论,也是澡堂评书的余兴项目。龙冈及周边乡镇来的听众,他们不是来洗澡,听书和参加争论,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我祖父是每场争论的挑头者,差不多所有的听众都积极的参与。参加讨论的都是年长的文化人,他们既有历史知识,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时候的我,只在乎听故事。至于大人们近乎于学术般的讨论,我不感兴趣。但听多了,天天、月月、年年听,几年下来,我既听懂了,还记住了。所有的听众都是龙冈人,整体故事的认识都一致,争论点在于建文帝出逃的路线和到了龙冈之后的细枝末节。
建文帝避难龙冈是龙冈坊间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许先生除了自己精研明史,也收集了大量民间传说。经他的组织和提炼,他的明史话本要比我后来看过的蔡东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义》要好听得多。
老一代的龙冈人都不认同建文帝出逃海外,他们认为,建文帝虽生性懦弱,但历经四年的战争,率兵打仗的能力必有长进,他在抗击叛军的战争中,也一定激发了他报仇复国的决心。如果建文帝逃到海外或出家当和尚,就意味着彻底宣告自己的失败,这既不符合一代帝王的心态,也有违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他一生杀伐,决胜无算。选人用将是朱元璋成功的基本秘诀,他怎么可能在自己孙子辈选中的一代帝王是个胸无大志贪生怕死之徒呢?
老一代的龙冈人认为建文帝从南京过江到南通,经扬州、泰州而到蟒蛇河边的龙冈避难十年,是历史的必然。
我入伍以后,曾把这些历史故事无数次讲给战友们听。近50年来,我回家乡曾向龙冈镇、盐都区和盐城市的许多领导提起,希望他们对龙冈镇历史上的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予以关注。我在北京工作40多年,有条件接触到一些明史专家、清史档案资料馆藏人员,他们对我的认知,虽不以为可,也不以为否,但对我所持的一些历史推论表示欣赏。
首先,龙冈人不认同建文帝出走海外说。此说是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最为认可的一种说法,其主要依据为郑和7次下西洋,名为与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贸易往来,实为找寻建文帝。郑和下西洋,首航为1405年,也是明成祖执掌中央大权的三年之后了。对此说,老一代的龙冈人深不以为然。建文帝在仓皇中逃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型的舰船,又怎么可能以船小人少,而能渡过苍茫大海,落脚于异国他乡。建文帝岂不知在惊涛骇浪、狂风暴雨中,必致人仰船翻,而葬身于大海鱼腹之中。
郑和下西洋,每次浩浩荡荡,舰船240多艘,人马两万七千之多。每支船队都有千军万马,造船既耗时,耗费也无可计数。如果仅为跑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朱棣既不愿意花费这许多时间,也舍不得花这笔钱。明成祖在政局初定之时,即派郑和走向海外,商贸往来,交通联络印度洋沿岸国家,是他的本意。而传说中的是为找寻建文帝,是不可能的。明成祖在建文帝拥有全国兵勇时倘且不惧,又怎么可能害怕一个流落异国他乡手无兵马的废帝呢?
郑和率240艘舰船,两万多兵马,这实际上是一支强悍的军队,其规模超过今天的一个甲种师。郑和率领的队伍不是人民的军队,也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印度洋沿岸的小国吓也吓死了,岂有不拱手相迎之理。世界资本主义发端于十四五世纪,相比于西方1840年的鸦片战争,郑和走出国门要比西方到中国早了四百多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其政治动机应该是西方资本主义老祖宗的发烧友,是资本主义在东方的开山始祖。
其次,建文帝潜逃福建进而跑到广东,再赴云贵川出家当和尚,这也是不可信的。此说,源于史学家蔡东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义》。重历史,循成例,是中国历代帝王处理棘手难题时的基本手段。南宋王朝末年,虽有文天祥、陆秀夫精忠报国,护卫旧王朝,鼠窜于福建和广东,最终走向灭亡。建文帝绝不会赏识陆秀夫在崖山海战中,背负宋王赵昺跳海而死的忠勇之举。即使建文帝的手下可能会出此馊主意,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建文帝再无能,文天祥、陆秀夫的失败之路他也应该记忆犹新,殷鉴不远,他绝不会走前人的死路,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则,老一代的龙冈人认定建文帝选择的一定是北逃之路。建文帝虽历经灭亡之战,但朱棣是乱臣贼子,自己是祖父亲赐的帝位,他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师。建文帝自信哀兵必胜的勇气和魄力还是有的。从南京过江往北,经南通、扬州、泰州而到盐城。在盐城隐蔽,然后再择机往淮安、宿迁、徐州、盱眙和安徽凤阳发展是可能的。建文帝熟知这些地方有太多改变中国历史而成就一代代帝王霸主的案例,建文帝意图东山再起,必为自己寻找政治资本和一处有民意基础的地方。而这一条路线,建文帝退,可以保命,进,可以夺回政权复辟帝国大业。
宿迁、淮安、徐州是刘邦、项羽称霸天下,雄起的地方;盐城是孙坚培养他的儿子孙策、孙权称霸东吴三分天下的地方;盱眙有他曾祖父的墓园,凤阳是他祖父当和尚、凤阳花鼓名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发祥之地。建文帝坚信长江以北是他雪耻复国,可以号令三军、唤起民心的地方,这里是建文帝企图东山再起的精神家园。

建文帝避难龙冈的政治图谋

建文帝必熟读经史,他虽是个败亡皇帝,王位不在,帝王之心仍存。走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之路,这是转瞬之间就能想到的出路。因此,建文帝败逃六合,经南通、扬州、泰州、而到盐城,进而向宿迁、淮阴、徐州、盱眙、凤阳是他最终的政治目标。建文帝很清楚,他不能一步走到头,径直到盱眙或凤阳,必定成为朱棣守株待兔中的兔二爷,死路一条。因此,建文帝在北上的途中在盐城做临时的安顿,暂避龙冈是可信的。栖息在盐城附近的龙冈,窥测时机,积蓄力量,南,可观朱棣的政治动向,北,既可照顾到意想不到的后顾之忧,也可向盱眙、凤阳待机而动。
再者,龙冈曾是朱棣南下的一处指挥所,朱允炆借敌巢以安顿自己,应了《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之计,必为建文帝的上上之选。
1402年,是燕军攻克政府军的决战阶段。朱棣率燕军从徐州、淮安、宿迁由北而南攻克扬州之前途径盐城,五六月间在龙冈作短暂停留,中军帐设在龙冈,他的隨卫部队驻扎在龙冈北侧的十五里沙岗之上。朱棣在龙冈的中军帐筹谋了兴化、扬州之役,包括六月初一,作出汇集高邮、如泰战船于瓜州,在浦子口大败政府军的一系列决策。朱棣选择在龙冈驻扎,西可调度运河的水陆兵,南可指挥通如泰的步骑兵。龙冈,地名好。为期许战争的胜利,他寄托龙冈这一块龙兴之地,还将其随军南下的部分后宫人员驻地附近的大桥赐名为凤凰桥。迷信尚古,是历代封建帝王主要的精神内涵。
建文帝北上出逃的路线,选择的是与朱棣所率燕军南下攻克南京是同一条路线,则是背道而驰罢了。龙冈曾是朱棣燕军统帅部所在之地。也有臣下建言,龙冈不可待。此时的建文帝经过几年的战争早已清醒了,龙冈既为燕军南下的大本营,朱棣就不可能再来龙冈第二次,所以建文帝选择了龙冈为自己的避难之所。建文帝认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这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种本能的抉择。
龙冈西侧为里下河地区,处处河湖港汊,水田沼泽,是天然的安全屏障。龙冈往东即为今盐城市的首府,商贸兴隆,物流通达,可供给建文帝所率残兵败将及女眷和所属人员的生活所需。借此地赖以生存,一旦有危险,还可以从盐城往东出海,进入浩荡无垠的黄海之中;往北走涟水,进安徽宿县,到苏鲁皖豫四省交界的砀山中打游击。

 

 

建文帝避难龙冈的政治社会经济意义

老一辈的龙冈人说,建文帝逃难落脚在蟒蛇河中游,避难龙冈。建文帝的亲属、宫女、太监、随侍官员和警卫部队超过两千人。他把这些人化整为零,散居于龙冈以西、以北地区。他们租住了富商居住的庄园,并在原有住房的基础上,新建修整加固成连片的庄园,供其部属和家眷们使用。建文帝在龙冈时,以富商的名义深居简出,行事低调,从不见外人和生人,即使外出,也是乔装打扮,难见皇上的真容。为了保密,他规定守卫部队和部属们不得与当地人通婚结亲,所有人员都必须改头换面,置田买地,以耕地打鱼为生。随驾官员也都成了商贾,买卖公平,交易中绝不允许欺行霸市。老人们说建文帝在龙冈待了十年,既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一批有头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龙冈带来了富裕和繁荣。
建文帝避难龙冈时,护卫和警戒措施十分周密。他居住的地方,护卫、随从、佣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密不透风。建文帝的手下对龙冈周边环境的警戒,也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在龙冈外围的盐城、泰州、兴化、阜宁、建湖都设置了前哨站,还在龙冈四周安排了警戒哨。警卫部队在北边的军营、西边北龙港的丁马镇驻扎。一北一西两处设防,对龙冈正好形成了犄角拱卫之势。
据龙冈的老人们说,建文帝为掩人耳目,1402年他一到龙冈就把龙冈改为冈门。建文帝取冈门为名,是因为龙冈南有大冈、西有上冈,冈门成为他的逃难之所,有进出通达、退避有门之意。一旦危险来临,从冈门北上可以到宿迁、淮安,从冈门东下可以到海上。
建文帝在龙冈待了十年之久,后来不知所踪,估计是北上去实施他的复国计划了。1412年建文帝在离开龙冈之前,又恢复了龙冈的地名。
近年来有消息说,在福建九嶷山发现了建文帝的墓葬,我以为这有点可信。建文帝虽是个失败的一代帝王,但也一定会待机而动。尤其他会利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大好机会,他离开盐城先北上转而南下企图东山再起。在时隔多年报仇无望,老死于九嶷山是有可能的。
建文帝在龙冈长达十年,其行踪要做到密不透风、滴水不漏也是不可能的。随着他的撤离,建文帝及他的随护人员与龙冈人之间发生的一些虐心的婚恋、结局悲惨的遗孤故事,包括留下来的一些皇家御用物品,都逐渐浮出水面。此后,厚道的龙冈人收留了他们,也保护了他们。当年的龙冈人相约,为了保护这些人,要永远守住他们的秘密,这个约定一直守护到六百多年之后的今天。
建文帝1402年到1412年避难龙冈的秘闻,是在建文帝离开龙冈5年之后的1417年,才在民间暗暗的流传。又过了7年到1424年,朱棣在北京驾崩,龙冈人才敢于在坊间公开议论。自1424年后,龙冈周边凡与建文帝有过关联的地方,纷纷改名为“龙奔”“龙虬”“永安”“中兴”,以期沾点王气,给乡里带来好运。
对建文帝避难龙冈这一段历史,我并没有仅听凭老人们的传说,我查阅了《明史》·惠帝朱允炆、《明史》·成祖朱棣、《明史》·外戚陈公传、《明史纪事本末》、吴晗《朱元璋传》和美国学者费正清明史研究等资料和图书,也询问过北京的明清史专家。专家分析和史料史书一样,对建文帝避难龙冈与建文帝出逃福建、广东和海外,都未置可否,难以定论。但是他们认为从军事、政治、地理诸因素考量,建文帝避难龙冈,以图往北发展东山再起,是有说服力的。
不知道是天使神助,还是机缘巧合,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冤家叔侄,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虽背道而驰,但选择了同一条路线,都到过龙冈。龙冈也让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梦想:龙冈助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帝王宝座,龙冈也助朱允炆逃离了朱棣的如来神掌。
《山河月明》中有关建文帝大败之后必有北上出逃可能在龙冈都有许多不太明确的指向,这不是导演高希希与我十多年前的心理暗示,这也不是明王朝600多年来气数命运天定,岂是人力可为?
这一切是因为,这里是龙冈。
用家乡的道情歌之舞之:

箜篌唱,
舞霓裳,
虬潜藏。
射天狼,
明月清风两相忘。

华屋金粉均不在,
凤阳鼙鼓更凄凉。
靖难滴血已成饬,
莫惆怅。
我的(个)王 (啊),
永在龙冈。

关于作者: 小司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